】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策略初探
http://www.CRNTT.com   2025-01-12 00:32:35


  中评社╱题: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策略初探 作者:辛增友(漳州),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福建省心理学会副秘书长;陈安梅(漳州),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讲师、汉语言文学硕士

  【摘要】千百年来,因人口迁徙而逐渐形成稳固的血脉纽带、共同的两岸民间文化及语言体系,使得海峡两岸发展成为一个实际的区域性经贸文化综合实体。为进一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为两岸人民谋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念。本研究尝试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探索共同体构念的心理学意义与战略举措,幷从实体成长发展角度,尝试从创设物质基础、塑造安全发展环境、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两岸互动平台和改善民生五方面,整合提出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实践策略与路径建议,期望激发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发展潜能,自觉抵制内外干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一、前言

  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促进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这是中国大陆为了统一大业实施的新举措,也是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举措。《意见》施行一年来,中央和福建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两批共28条政策措施,在政治、经济、情感等方面都取得了融合进展成果,“福建正日益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①,然而,现实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价值观念等差异,致使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共铸两岸命运共同体仍面临诸多挑战。加之近年来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罔顾民意、蓄意制造台海紧张,鼓吹“倚外谋独”“以武谋独”,操纵台军情机构对大陆实施网络攻击破坏,挑唆两岸对立对抗等,这些都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筑牢两岸命运共同体带来了重重阻力。为此,我们务必要“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只要两岸一家亲,同心协力,那么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统一大业终将实现。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阐释两岸命运共同体心理学意义和战略举措,为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探索新的宏观理论解释基础,分析当下两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困境,探索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念与两岸命运共同体

  早在三国时期,已有两岸交流的史料记载,此后大陆向台移民从未间断,仅上世纪40年代就高达140万。伴随两岸的经贸、文化及技术交流,稳定的地域性文化符号,同质化的思维模式、风俗习惯、饮食习惯、行为习惯、语言体系、宗教信仰等也逐渐形成。这些有深刻历史渊源的关联性和依存性,使得两岸关系成为实体意义上的共同体。

  若将两岸视作一个有生命力和发展潜能的有机体,那么关注个体成长和价值实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和基本理念,可以对两岸关系提供重要启发,具体分析如下:

  (一)整体系统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传统心理学中的还原分析方法论,反对“不见森林,只见树木,甚至只见枝叶根茎”,主张整体现象学观点,提升个体的存在感与意义感,探索个体价值实现和潜能发挥的途径。结合两岸互动现状,本研究应用该理念探索实践策略,进一步发展巩固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念,致力提升两岸同胞归属认同感,拓展集体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聚拢人心,形成自觉约束力,发挥两岸融合示范区的发展潜能。建构整体系统观,强化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对抗分裂意识,形成主动的战略定力,不执著于战术上的城池之争,聚拢人力物力,谋求两岸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二)存在焦虑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个体的存在焦虑,认为存在焦虑是个体存在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发展中经历挑战的表现,很多个体疲于对抗焦虑而丧失发展机会,坠入更强的焦虑中,倡导“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解决发展性问题是实现自由和本真生活的根本。两岸关系中的矛盾和纷争,从统一有机体分析,是其存在焦虑的外化表现,需开放包容,致力谋求发展;若没有巩固起有机整体或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些纷争会强化竞争优势心理,为分裂思想助力,丧失合作发展机遇。强化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念,把握主要矛盾,困境中谋求发展,压缩“台独”势力的活动空间,增强其存在焦虑,是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

  (三)积极关注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健康成长,需要为其塑造相对安全的环境,鼓励其勇敢探索发展,幷满足其积极关注与被爱的需求。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的实施与我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法理和物质层面建构起条件化的安全环境,使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健康成长成为可能。在实践中,需不断深化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为两岸融合示范区建设提供保障和平台,促进文化、教育、经贸等互动交流,提升互助关爱意识与心灵契合,推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

  (四)内生发展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个体生而有积极向上的潜能,个体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充分体现在其潜能发挥的程度上。其自然主义内生发展价值观指出,潜能发挥、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最高追求。据此分析,积极创造条件,塑造安全的两岸经贸环境,不断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和福祉,激发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潜能,提升两岸的融合聚力,这不仅是两岸关系积极发展、实现价值的必然之路,也是祖国统一大业的战略目标和两岸关系发展的终极归宿。

  三、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战略面临的现实挑战

  “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念,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血缘基础之上,有重要的战略考量、丰富的理论内容和深远的重要意义,需思想意识和物质资源的全方位融入,需对面临的困境挑战有清晰的认知,本研究尝试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日据时期历史阉割,身份认同出现跨代迷失

  台湾遭日据五十年,给海峡两岸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为达永久殖民目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推行两岸隔离政策,阻碍甚至禁止两岸民众往来,打压具有中华民族意识的文学艺术创作;另一方面推行“皇民”运动,加强日台互融,对台推行日语教学,1937年完全废止汉语课②。这种以语言为基础的文化殖民涉及了生活习俗、丧葬礼仪、宗教信仰等各领域。日本的殖民行径,最终在两岸人民团结一致联合抵抗下结束,但它的恶劣影响幷未在短期内消除,特别是在台湾出生的青年人,受到的毒害更甚。其显着表现是将对中华文化和民族身份的认同逐渐缩小为汉文字认同,严重损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与凝聚力,导致部分台湾民众身份感的跨代迷失,不利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二)岛内分裂势力抬头,年轻人媚外突出

  国际经济发展困顿低迷,台湾人幸福感、安全感显着下降。③据台湾当局发布的失业率统计,2017至2022年间,岛内20-24岁年轻人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达12%以上,是总体平均失业率的三倍多。④⑤⑥职业领域长久的挫败感使台湾年轻人进取精神下降,对未来失落、迷茫,进而挫伤自我意识与信心,更易受日本流行文化影响,颓废保守,崇洋媚外。⑦民进党上台后, “台独”势力进一步扩大影响,主动压缩与大陆互动交流空间。近年来民进党当局持续在岛内推行“抗中保台”政策和“去中国化”教育,以种种藉口打压、限制两岸人员往来交流,对两岸融合发展造成重大阻碍,给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国际局势动荡,外部势力干扰风险增加

  近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地缘政治博弈日趋激烈。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围绕俄乌问题大做文章,中国作为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坚持以和平稳定大局为重,持之以恒劝和促谈。但部分冲突利益方,不顾局势恶化失控风险,拉帮结派,谋取私利,事关我国家主权的台湾问题,成为角力方拉拢我国卷入的筹码,如美国有政治势力不顾两岸问题与俄乌问题的不同性质,意图强行关联,调整其涉台政策影响我国国际政治自主性⑧。当下巴以冲突、阿富汗问题等地缘政治热点均可能演变为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阻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