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态势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25-01-05 00:13:47


  中评社╱题: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态势分析 作者:黄丽华(福州),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国际商学院教授;李非(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州市台湾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林卫卫(厦门),本文通讯作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当前国际局势异常复杂,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地缘政治剧烈变动。面对已经来临的“新冷战”时代,不仅要以辩证的思维审视时代之变,而且要以发展的眼光洞察历史之变,更要以多维的视角认识世界之变,同时还要用客观的态度解读秩序之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通盘审视,运筹帷幄,统筹谋划,全面布局,才能有效化危机为契机,转困局为新局。 

  一、引言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态势主要表现为大国博弈下的地缘政治矛盾和利益冲突。所谓地缘政治,是根据地理要素分析世界范围的战略形势,把地理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要素。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时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①。国际地缘政治剧烈变动,大国博弈愈演愈烈,世界安全秩序重新洗牌,各种经济危机接踵而来。在欧洲,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在中东,巴以冲突也持续燃爆;在东亚,台海危机更日益显现。如果说俄乌冲突是美国“以乌制俄、因俄控欧”的地缘布局和政治彩排的话,那么如今的巴以冲突就是大国“以巴制以、联阿抗美”的地缘破局和战略突围,而未来可能发生的台海冲突则是美国“以台制华、联合遏中”的终极博弈和战略摊牌。台湾问题迟早将会被美国人为引爆,成为美国阻击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后一颗炸弹或最后一张王牌。可见,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选择。

  在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和全球各种矛盾剧烈碰撞的大背景下,如何解读当前日益严峻的国际局势?如果一言以蔽之:世界百年变局既没有那么悲观,也没有那么乐观。这一矛盾的辩证表述说明,当今国际现实展现的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多变的世界,大国都将谨慎地选择向前的每一步。无论如何,历史翻开了新篇,“凯撒跨过了卢比孔河”,21世纪新型的混合战争拉开了序幕,世界和平红利时代宣告终结,我们很难再回到以前的太平年代。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1945-1991)结束30年之后,美国独霸的“后冷战”时代(1992-2021)也开始终结,一个多极争雄的“新冷战”时代(2022年起)正式开启。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局势、日益激烈的大国博弈、剧烈变动的地缘政治和已经来临的“新冷战”,不仅要以辩证的思维审视时代之变,而且要以发展的眼光洞察历史之变,以多维的视角认识世界之变,还要用客观的态度解读秩序之变。以这种方法论来观察国际形势就会认识到: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剧烈变动,新兴的陆权与传统的海权呈现兴衰更替之势;国际战略格局演变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世界霸主轮流坐庄;世界主要文明碰撞危机四伏,利益冲突矛盾加剧;国际安全秩序重新构建,大国博弈陷阱重重,因而更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通盘审视,运筹帷幄,统筹谋划,全面布局,才能有效化危机为契机,转困局为新局。 

  二、以辩证的思维审视时代之变:地缘政治剧烈变动,陆权海权兴衰更替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以辩证的思维审视时代之变可以看清世界的两面性:一方面,人类社会求和平,求发展,希望合作、共赢,依然还是国际社会的主流愿望,正义力量终将获胜,人类前途终归光明,所以国际局势没有那么悲观。大国博弈说到底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大陆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逐步壮大,尤其是工业制造、工程建设等硬实力日益强大。2024年中国GDP将近20万亿美元,是美国的四分之三;对外贸易达6万多亿美元,超过美国;外汇储备近10年维持在3.2万亿美元左右,稳居世界第一;工业产值近10年一直高居世界首位,遥遥领先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基建狂魔”实力更是一骑绝尘。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体制优势、行政效率等软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可以沉着应对各种挑战,在危机中寻找新机,在百年变局中开新局。

  但另一方面,国际局势也没有那么乐观,霸权、霸道、霸凌等“三霸”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日益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作为全球霸主,不断搞乱世界上其他国家,在欧亚导演“颜色革命”,在拉美推行“新门罗主义”,在西亚北非燃起了“阿拉伯之春”,利用“和平演变”干涉他国内政,甚至暴力颠覆一些国家政权,给世界带来了持久的混乱。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更是不遗余力:一方面,利用“离岸平衡战略”,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制造各种边界、岛屿争端和领土纠纷,试图联合印太和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战略包围,让中国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另一方面,亲自出马,加大力度围堵中国,从1993年“银河号”事件、1994年黄海对峙、1995年台海危机、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等对中国的挑衅行为至今,遏制政策步步升级,经济制裁变本加厉。尤其从2018年起,美国先是发动对华贸易战,2019年又煽动香港暴乱,2020年利用新冠疫情甩锅中国,2021年炒作新疆问题,再到2022年重点打“台湾牌”,利用台湾问题刺激大陆,幷以“唱双簧”的形式掏空一个中国政策,“切香肠”式地挑战中国的原则底线,叫嚣协防台湾,把台湾纳入非北约盟友和印太战略框架。若美国国会强行通过《台湾政策法》,中美之间将不得不因台湾问题彻底地走向决裂,提早进行战略摊牌,这将给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带来严重的冲击。

  台湾作为美国遏华的最后一张“王牌”,在美国的煽动下,甘作棋子,被美国任意摆布,积极配合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充当挑衅大陆的急先锋,大力鼓吹“反共抗中”,在政治上“依美谋独”,军事上“以武谋独”,经济上“脱钩断链”,美台勾连日益密切,不断触碰“台独”高压线,踩踏中国大陆的“红线”,使两岸关系陷入紧张状态,两岸军事冲突的风险和变数不断增加。

  美国在抓紧打“台湾牌”的同时,在西太平洋构建了三个“岛链”围堵中国,建立所谓的“印太战略框架”,将原为“亚洲版北约”升级为政治上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和在经济上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面对美国的挑战,中国依然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遵循既定的战略步骤,采取“东稳西进”的策略:一方面,努力向东、向南突破重围,化解美国印太战略格局的封堵;另一方面,大力向西、向西南、向北稳步推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陆路快速运输通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重回“世界岛”上。  

  传统的地缘政治学将欧、亚、非三大洲称作“世界岛”。根据陆权理论,谁掌握了陆地权力,谁就能掌控世界。其代表人物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即东欧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但是,美国地缘学家尼古拉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由于边缘地带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都超越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因为边缘地带大都是面向大洋的弧形地带,在海权时代来临时,更能发挥其临海的区位优势。

  而根据海权理论,一个国家若要成为强国或有影响力的大国,必须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其代表人物马汉认为,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的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因为海洋航线、商船和港口带来了大量的商业利益,因此需要打造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同时,海洋可保护国家安全,免于本土交战,因而拥有强大海军比陆军更重要。

  无论陆权还是海权,都有其发展规律,幷此消彼长。在16世纪以前的旧陆权时代,货物贸易主要通过畜力运输来完成,在高原和平原地带依赖马、驴、骡等,在荒漠地带则依赖骆驼。由于畜力运输生产力低下,一般只能运载小宗货物和普通的生活资料,无法运载大宗货物,从而局限了世界贸易的大规模扩张。随着海权时代的来临,世界货物贸易开始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使用大型专用运输船舶。海运的优势首先在于其通达性,通过海洋直达所有沿海口岸,避开了陆路高山和河流阻隔的障碍;其次是其通用性,可运载各类货物,尤其是大宗的笨重货物;其三是经济性,运输成本相对低廉,因主要依赖船舶和港口,从而极大地节省了线路维护的费用。但海运也有明显劣势,主要在于运输周期过长,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商品运达速度要快的需求。使用飞机进行空运便应运而生,其非常快捷,但劣势是,空运运量小、运输成本较高,不适合运载大宗的、价值低的产品。

  因此,需要一种介于空中运输与海洋运输之间、既成本相对低廉又更加便捷的运输方式来承担新的历史使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出现使得新型陆地运输的灵活性、便捷性日益显现,其既能高速又保证了大运量,减少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节省运输费用。陆路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新能源的有效开发和陆路运输成本的大幅降低,导致陆路交通再次成为主流,而海洋运输的优势逐渐减弱。尤其是陆地高速铁路大规模的兴建使得长距离的快速陆运成为可能。中欧班列的陆续开通和运量快速增加,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货源,其运输时间不到海运的一半,幷将继续大幅度缩短,成为最为便捷的运输工具。可见,技术进步将改变全球交通格局,从而影响世界贸易格局,进一步加快世界经济中心西移的趋势,对世界经济乃至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必然重塑世界的面貌。

  我们正在经历着人类交通方式的再次转变,世界格局必将再次被重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建设连接亚欧非、贯通世界岛的陆路运输通道,让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重回世界岛上,使陆权重新崛起,海权式微,从而迎来新陆权时代的回归,即以陆地为基础的权力竞争和影响力扩展的新时代。首先,陆权回归带来内陆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处于陆路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陆权回归大大提升陆路国家的国际地位。第三,由于陆路交通的发展,亚非欧超级大陆内部之间的协调日益凸显,在未来扮演世界中心的角色,中国又扮演关键角色。事物的两面性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审视这充满矛盾的世界。 

  三、用发展的眼光洞察历史之变:国际格局演变有序,百年变局霸主轮回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其复杂的历史经纬和发展轨迹,从历史的角度可以寻找到其答案。当前各种地缘政治矛盾冲突、危机爆发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的结果。中国之所以周边热点问题不断涌现,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中美博弈加剧,主要源于美国作为全球的海洋霸主不甘愿主动退出历史舞台。一旦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往西成功推进,美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将由优势转劣势,因为其在遥远的北美洲,远离“世界岛”,会遭边缘化,从而失去霸主的地缘优势。在海权时代,美国的地缘政治环境非常优越,大西洋、太平洋两洋相夹,其他大国难以对其国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其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两个邻国都不是对手。美国成为全世界的中心,全球最优秀的人才、资金、技术、商品、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美国又通过美元霸权廉价地收割全世界的劳动成果。但是,如果世界经济舞台重回“世界岛”上,美国掠夺全球财富的金融霸权就会自然衰退甚至瓦解。因此,美国要千方百计地阻止这一历史进程。

  但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不可能长盛不衰的,都有兴衰轮回的发展过程,海权因其优势而兴起,也会因其劣势而式微。海权时代已经走过了500多年的发展历程,开始进入了所谓“后滞期”。1492年地理大发现开启了海权时代,从哥伦布到麦哲伦,从达·伽马到卡布拉尔,西方殖民者跨洋过海,纵横全球,瓜分全世界。500年前,葡萄牙率先称霸海洋,主要殖民了南美洲的东海岸;400年前,西班牙无敌舰队称霸海洋,主要殖民了中美洲和南、北美洲的西海岸;300年前,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以资本运作和商业贸易的模式进行殖民地事业,主要殖民了南非和东印度群岛(今印尼);200年前,英国“日不落帝国”称霸全球,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殖民地一度占了地球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100年前,美国开始崛起,谋划称霸全球,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不断积累国力,同时消耗、分化、瓦解欧洲列强的实力,尤其是在二战后,摧毁旧的殖民地体系,解体老牌殖民帝国,取代英国霸主地位,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第一次从东半球转移到西半球,开创了人类历史的先河。②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