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风 |
|
李大壮 |
中评社╱题:从香港看两岸关系新变局
主办: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 中评智库基金会
督导:郭伟峰 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
主持人:李 风(香港)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所长
评论员:李大壮(香港)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
邵善波(香港)新范式基金会总裁
刘澜昌(香港)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
宋小庄(香港)前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
罗祥喜(香港)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高级研究员
束 沐(香港)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执行人:罗祥喜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
王 平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
郭至君 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
时间:2024年9月27日
地点:香港亚太战略安全研究所会议室
李风:开场白
感谢各位参与此次思想者论坛。当前台海局势更加严峻复杂,赖清德相较蔡英文更加猖狂谋“独”挑衅,不顾一切执行“台独”路线。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亦愈发激烈,反“独”促统事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台湾内部反“独”力量也在壮大,越来越多台湾民众不认同赖清德路线,希望和大陆交流合作,希望台海和平稳定,更多台湾民众和民进党划清界限,不希望走向战争。大陆牢牢掌握台湾问题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对激进“台独”分子有更多办法、更好手段精准处理,决不让“台独”得逞。
香港“一国两制”实践了27年,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在座都是香港智库菁英和重要人士,多年处理对台工作和研究台湾问题。香港如何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课题。希望香港有识之士在这方面多提供智慧、意见和方案,为祖国统一做出独特贡献。
李大壮:520后台海局势新变化、新风险与新机遇
我近期赴台期间,在台北进行了十几场交流,与不同背景和界别的人士深入讨论。我也藉此机会在不同场合分享并宣讲《解析三中全会精神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在同一时段,台湾政坛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进党的郑文灿被检调部门正式起诉,民众党的柯文哲则被拘留调查。这些事件对2026年和2028年台湾地区选举的影响深远,预计将对未来4至8年的岛内政治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郑文灿和柯文哲案
对未来几年台湾政局影响重大
民进党在“立法院”未阻止“蓝白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避免柯文哲的政治势力壮大。柯文哲被视为2028年最有可能与民进党竞争的关键政治人物。目前柯文哲和郑文灿的法律状况,尽管台湾实行“无罪推定原则”,但根据我上月与台湾法律界人士交流,基于他的经验,这两位政治人物面临所需打官司的时间起码是“十年八年”。
从当前形势来看,赖清德已为2026年的“九合一选举”做好部署。在南部的高雄与台南,问题似乎仅是谁将代表民进党出战。相对地,蒋万安在台北和张善政在桃园寻求连任应无太大障碍。至于台中与新北,由江启臣接替卢秀燕出战台中,应该也不会面临太多困难,毕竟江是当地有深厚基础的政治人物。新北的情况则较难预测,是否会出现党内竞争,尚需观察。
柯文哲事件或让部分年轻人重新选择蓝绿两党,这对国民党而言是不利的。数据显示,2024年大选,20至29岁的年轻选民对国民党的支持率非常之低,短期内这一趋势不大可能改变。
若赖清德在高雄和台南保持优势,并在其他地方市议会增加议席,他的2028年连任计画将更为巩固。赖可以轻松应对对手,专注于击败任何挑战者。与此同时,在野党的人选仍然未定,这是个老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自问:我们做了哪些事情,可以期待局势会有所改变?就像最近一位在台湾的学者朋友告诉我,美国在台协会(AIT)与台湾各政党的各阶层都保持着规范严谨的接触和沟通,而非仅依赖媒体报导。这也是我们大陆学者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据瞭解,“国安会”与陆委会将实施新的智库交流标准,尽管台方仍然非常欢迎大陆学者前往台湾交流,但这也导致一些大陆涉台智库推迟了访问台湾的计画。
两岸交流应避免同温层交流
要敢于面对不同的声音
想要干实事,难免伴随“风险”,关键在于如何进行管控。我们必须明确目标,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和合适的人来执行。例如,近期中央提出要加强两岸四地的“交流与融合”,随之我们看到类似活动明显增多。关键是要客观地识别我们的真正“观众”。如果目标观众是台湾同胞,我们必须确保他们能真正接收到我们的资讯。
我坚信,真正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必须是“有来有往”的过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有机会创建协商与韧性的空间。香港在这一进程中应大胆改变以往交流策略,避免仅在同温层内交流,而是要敢于面对不同的声音。
在过去的24年中,民进党已有超过16年的执政经验,台湾问题的风险越来越高。对此,我们不应仅仅区分“新旧”风险,而应面对由政策问题引发的系统性“沟通不畅”,这是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也面临实际的交流障碍。例如,今年春节部分大陆学者计画访问台湾观选,但不知因内部什么原因而未能成行。这种情况不利于解决问题。此外,在9月5日台北举行的第10届海峡两岸暨港澳经贸论坛中,尽管多位知名人士赴台,但因顾虑,只进行了表面交流,错过了与台方进一步交流的机会。为避免风险,人们可能选择“躺平”,仅做表面功夫应付过去,留给下一任去解决。这种做法虽然实用,但长期看来可能不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先辈们告诫我们,要成功必须努力和坚持,成功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75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到现在,我们的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科技、经济还是国际地位,都有了质的飞跃。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的是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全新机遇。
在过去30多年中,我有幸穿梭于两岸三地,深入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尊重与理解台湾朋友的感受。虽然我们坚守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保持策略上的灵活性。例如,今年7月的一场大陆高校两岸学者交流活动中,有人对来访的台湾蓝营学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我不禁思考,这样的指责是否真的必要?
这让我回想起多年前参加的一次两岸交流研讨会,当时不少专家对某位绿营参会人士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但如果他的观点与我们相同,我们还需要交流吗?交流的本质应是理解差异,寻求共识,而非单方面的指责。如果目的是批评,那么举办交流会就毫无意义。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习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这句话。面对“新机遇”,我们需要自问: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应对和引领未来的变化?如何利用我们的智慧和资源来促进和平与发展?在这个新的时代,让我们共同思考和探索,用开放的心态和灵活的策略,迎接每一个挑战,抓住每一个机遇。通过真诚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期待局势的积极改变,共创美好未来。最重要的是需要自问:新机遇下,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可以期待局势会有所改变?
我们的目标是“和平统一”,过程是“融合发展”。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们躺平,不有所作为,如果最终无法完成“和平统一”,只能用武力统一,后人会怎么撰写我们这段历史?所以我还是坚持走入岛内,广结善缘,不分颜色,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