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归侨总会的梁披云先生。在澳门数以万计的社团中,澳门归侨总会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成立于东南亚国家反华浪场之后的1968年,有一批归侨回国,建立了华侨农场,有的留在港澳,有的去了美国等。被迫离开印尼的华侨领袖(福建籍)梁披云到澳门后成立了归侨总会。梁披云,学名梁龙光,又名梁雪予,1907年出生,早年就读集美中学,东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惠安县长,参与19路军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1928年出任厦门《民国日报》的编辑。1934年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担任《益群报》总编,创办《苏东月刊》,1949年还担任过福建省的教育厅厅长。因其弟梁灵光为新四军高级干部,遭国民党追杀后经香港转往东南亚谋生。1960年代印尼苏哈托发起排华事件(九二0),梁披云等迁到澳门。笔者曾去梁披云家里拜访,当时去谈的是关于澳门归侨总会的看法。
澳门很小,走遍大街小巷很容易,也就是因为熟悉澳门地理,1989年澳门举行庆祝林则徐巡视澳门150周年学术活动时,我不知写啥论文,就在澳门地图上手绘了林则徐在澳门的路线图,在会议举办前夕在《澳门日报》刊发出来,引得来澳参加会议的学者的好奇,表示也有照此路线走一趟。
生活在澳门小城里,如同在厦门生活久了,大家都会有感情,社群联系十分紧密,一起参加社团活动,一起喝早茶、一起喝下午茶,进而拥有了一群好朋友,也许可以从中获得澳门大小事变化的信息。澳门教堂、庙宇、博物馆多,从中可以瞭解澳门丰富多元的历史与人文情怀。
澳门很小,历史很丰富,五百年沧桑风云,转眼而过。但有一句话一直很感动我,“回顾是一条回家路”。有幸跟随李成俊先生赴黄帝陵祭祖,有幸细读他的《待旦集》,以及曾经做过口述历史而一直未发表过的一些故事,这位曾经是东江抗日游击队里的一位文书,他的身上有许多来不及问及记录的历史。
虽然很难将自己看到的、经历的过往详细记录下来,但瞭解港澳的历史、社会变迁,有助于我们面向未来,更好治理好港澳,真正发挥“一国两制”示范作用,真正达到两岸完全统一的历史重任。
(本文作者杨仁飞现任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