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月19日电/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何志毅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2月号发表专文《全球格局下的中国产业研究——基于世界产业领军企业的数据分析》,作者认为:传统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传统经济学研究开始关注产业内部的结构、行为和绩效(SCP范式)等问题,为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今天世界各国的产业竞争,已经超越了产业经济学的范畴,扩大到产业政治、产业科技、产业工程、产业链、产业生态、产业资源、产业教育等方面。更重要的是,首先需要用有效的数据和方法对一国的产业实力进行正确的评估,要对产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研究,要有更加丰富的评测和指标体系。各种数据表明,以中国的世界产业十强企业代表的中国产业实力稳居全球第二,但是与第一名美国的差距比两国间GDP的差距大。中国需要在诸多重要产业和先进产业中涌现更多的产业领先、产业领军和产业冠军企业。文章内容如下:
对于全球产业格局的研究,起源于两个思考。一是源于“世界500强”中国企业的数量超过了美国,二是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对全球产业竞争的分析。
首先,把美国《财富》杂志用企业销售收入排名的“世界500大”企业翻译为“世界500强”是个误区,表达的是“大即是强”的理念,长期误导了中国社会、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导致了企业追求拼凑销售收入,大而不强,中国“500强”企业数量的确年年增加,至2019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按照常识判断,中国的GDP总量达到美国的60-70%区间时,中国的企业将强于美国,然而这个判断是不符合事实的。2023年,在不包含港资、台资企业的125家中国内地企业中,有6家为亏损企业,40家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千分之几,可称之为无利企业,28家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百分之一点几,可称之为微利企业。以上三类企业共计74家,占中国“世界500强”数量的59%,占全球数量的15%。而且,中国内地125家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4.7%,低于中国在全球各地6837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率6.5%,说明了这个群体“大而不够强”。因此,研究中国的产业和头部企业,要有更加合理的评价标准,发现新的头部企业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