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童书受青睐
常耀华
两年前,一位出版界的朋友请我为她编辑的一本跟甲骨文有关的童书把关。实话实说,书稿问题不少。编辑朋友甚为惶惑,我把修改建议交给她之后,书稿的命运如何我没有过问。前几天,朋友又跟我说起这本书,说销量很可观。虽然我知道近年甲骨文关注度颇高,不曾想竟如此火爆。
细想也不奇怪,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无论是谈汉字源头,谈中华文明,还是谈人类文明发展史,甲骨文都无法绕过。就海外中文教学而言也同样如此,教中文怎能不谈甲骨文?
中文教学不能不讲汉字,讲汉字不能不讲甲骨文,道理十分显豁,没有谁不明白,这大概也是此类普及读物热销的原因。
除了汉字源头的回溯,文化根脉的梳理之外,对海外中文学习者来说,甲骨文也颇具磁性。我的一位法国朋友,一辈子不结婚,说她嫁给汉字了,她妈妈称这位朋友是她的“中国女儿”。我曾经好奇地追问:“当初,什么机缘让你做出这样的选择?”她说:“在读高中时,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了小篆‘休’字,这个字像一个人靠在树下休息,当时感觉中国文字太有意思啦!于是,我决定学习中文,把一生献给汉字研究。”
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初衷可能各不相同,然而,像我这位朋友这样被汉字吸引做出人生重大抉择的绝不是个例。这一切看似偶然,其实也有某种必然。
法国汉学家汪德迈把中国表意文字称为“图形文字”,甚至径称为“图形语言”。依此,甲骨文更应是“图形文字”“图形语言”了。晚清著名古文字学家孙诒让在谈象形文字时说:“盖书契权舆,本于图像。”也就是说,甲骨文、金文中的象形文字,既是文字,也是图像。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既有抽象的语言属性,又有具象的图像属性。汉字图像“能说故事”,前面讲到小篆的“休”字就是例子。甲骨文图像的自我描述更生动,更精彩。如《甲骨文合集》10405片有个“车”字,能明显看出是折断了车轴,两个车轱辘分了家的样子。面对这样的“图形语言”,哪怕你对甲骨文了无所知,相信也能猜出七八分。
正像孔子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甲骨文如此有趣,如此神秘,具有唤起各种情感潜力的巨大优势。对于从事海外中文教学的工作者来说,如何正确解读甲骨文,如何快乐地分享古老的东方智慧,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