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限的资源,需加循环使用才能“物尽其用”。 |
中评社讯╱题: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国穿越「资源高山」 作者:邵锋(北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运行中资源约束矛盾日渐突出,是像发达国家一样攀登「资源高山」,走「资源-产品-污染、治理」的老路,还是另辟蹊径,从半山腰的「隧道」穿过去,其关键就是能否解决好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控制资源消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呼唤节约型社会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的。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资源的承载能力也会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许多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供给能力也是有限的。资源的稀缺性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据专家的分析,一是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中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五十八,排在第五十三位,石油、天然气、煤炭的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十一、百分之四点五和百分之七十九,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人均耕地仅有一点四三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四十;人均矿产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五十八;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有四百多个城市供水不足。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国内保障程度低,比如铁、铜、铝。二○○三年中国铁矿石的百分之四十七依靠进口,铜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铝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八是靠进口原料生产的;到二○一○年,中国现有的四十五种主要矿产中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廿一种。三是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配套,而东部地区资源储量明显不足。四是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近年来,主要矿产储量增长远低于开采量增长,开采量增长又低于消费量增长;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应对未来挑战需要建立节约型社会。
中国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如果不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大量消耗资源的状况,就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导致经济徘徊。首先,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一千美元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对应的资源矛盾有可能加剧。现在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祗能说是初步进入了小康,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实现全面小康,就要就要增加资源的耗用。其次,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如果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非农业化和城镇化,也需要大幅增加对土地、能源和环境资源的耗用。第三,要提升产业结构,实现工业的现代化也需要耗用较高的能源、水资源等环境资源。
节约型社会关乎代际公平。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人类不可能无限制地攫取地球资源。当一代人或者几代人过多地利用或消耗了地球资源,那么必然会减少后代人的可利用资源,将加速地球的资源消耗,最终使人类面临再无资源可用的尴尬。作为过去世代人类遗产的受益人,我们既继承了某些享用这一遗产的权利,但同时又负有将遗产公平地传给未来世代的义务。从本质上讲,节约能源、维系代际公平与我们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造福子孙」、「泽被后世」的理念也是相通的。必须清醒地看到,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维系代际公平的必要条件,是人类得以恒久地在地球上存在并发展的前提条件。节约地球上的每一分资源,既是每位公民对子孙后代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也是满足子孙后代需要的伦理责任。
节约本身就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点。
节约与发展并重,节约放在首位,这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不少国家发展了以节能为出发点的「绿色产业」。如,目前废弃物处理已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平均营业额约四百一十亿欧元,并创造二十多万个就业机会;日本通产省于一九九七年提出循环经济构想,计划以发展循环经济将使环保产业创造近三十七万亿日元的产值,提供一千四百万个就业机会。同时节约还可以推动高新科技的发展。节约也不是降低人民生活水准,压缩消费,而是改变消费方式,优化消费结构。
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