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 
中评智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

http://www.CRNTT.com   2020-11-01 00:02:04  


 

 
  其后,他们主导的国家变革屡遭挫败,从而“中体西用”变成后来中国知识分子嘲笑和讽刺晚清的“现代化”作为,中国人困惑了,迷失了,逐渐地洋务从“用”变成了我们想要的“体”,帮办成为令人羡慕的工作,帮办者也成为高级华人,以致“五四运动”之后“全盘西化”变成中国现代化唯一正确之道,而国、共两党学习、崇拜了不同的“西学”,而内斗不已,然而在此氛围下,“全盘西化”的选择,成为中国人心目中唯一正确的道路之下,中国人开始全面否定晚清,进而全面否定中国文化、中国制度,甚至是自我否定,于是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所思所想就是“迎头赶上”,这个“头”是什么,是“西方”,中国人把西方的今天视为我们的明天,中国人把学习沟通工具的“外语”,视为“知识”本身,中国全面地模仿、照搬西方一切,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教育、学术。为了中国的现代化,近代中国的“教育、学术”是西化最彻底也无争议的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无不以西学为马首是瞻,一切典章制度、人事规范、奖赏惩处,无不移植,无不照搬。其实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在当前的西方主导的世界和世纪下,中华民族想要与西方并驾齐驱,既是迫不得已,也是不得不尔的辨法,关键是这些作为背后的主体性是什么。此一主体性如果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否定,盲目崇拜,那么我们民族就永远在迎“头”,永远在追赶;用现今的视角来看,“全盘西化”或多或少就带有“自我否定”的情结,有了这种“情结”,就长期地、不断地自我贬抑,自我渺小,失去对西方批判反省的能力,进入一种“后殖民状态”,永远地、绝对地肯定西方的一切,接受西方一切,甚至于肯定西方对中方所作的一切。“后殖民状态”是指帝国主义对某个民族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被殖民者对殖民者的羡慕和崇拜,以致于一个民族虽已经挣脱了帝国主义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殖民枷锁,但是被殖民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依然余留下前殖民国的影响,继续统治着被殖民地区。“后殖民主义”就是针对后殖民国家的文化研究,以往的文化研究主要是为了理解被殖民者的内容,以便于殖民,然而,逐步透过文明/野蛮、开放/封闭、进步/落后、开发/未开发、现代/前现代等线型发展价值观,使得后殖民的文化研究不自觉地证成了西方的“理性、先进、成熟”,而被殖民者祇是反例的对照物或参照物而已。而此一价值是同时注入和内化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内心,成为前者傲慢与后者自卑的根源。此一根源,尤其明确地表现在被殖民国家的学术领域,由于东西方在“现代知识”的创造过程中,并不是平等独立的,西方学术界几乎是全面掌握“现代学术”的典范,是以现代学术的问题意识、议程设定、学术话语、学术判准等方方面面,都没有非西方的声音,东方学术似乎是惯性地处于被动、追赶、边缘与被检证的处境,诺贝尔奖便是最佳的明证。 

  其实,从本质上说“中体西用”的应变思考,并没有问题。首先,从哲学思考任何一个民族都必然也祇能从自己本体去认知外来文化,不以自己母文化为框架,根本无法也无从理解他者文化。其次,面对异文化的碰撞,我们是闭门抗拒,还是开放交流?如果是抗拒交流,故步自封,那就容易自大自满终萎缩;开放交流才能截长补短、不断成长。从此一角度来看,当年的西化派的精英们是正确的,我们不应该以今讽古,其实无人可以超越时代的局限,当今认为正确无比的抉择,过些时日再评,答案也许不同。其三,真正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中体西用”之说,粗略地区分,可以有混合方式或是融合方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