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点55分,车辆平稳停靠在朝阳路太平庄公交站。乘务员、文明引导员引导“小书包”们依次实名乘车。车辆在一路欢声笑语间到达呼家楼中心小学。试点初期大量家长“陪坐”,现在选择“目送”,放心让孩子独立乘车,家长的信任和嘱托激励果长义把车开得更稳更好:“上了您的车,孩子就等于到校了,我们家长相信您!”
通学车——北京城市公共交通的新事物,解决了困扰双职工家庭的老问题:“开车太堵,骑车冬天冷夏天热,坐公交不顺道,上学容易迟到!”北京早晚交通流量大,家长工作节奏快,孩子们需要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通学交通工具;校园周边停车难、堵车烦、秩序乱,久而久之形成了难解的“大城市病”。
瞄准百姓痛点和群众呼声,这件“大城小事”成为主题教育北京市委常委会集体调研的课题内容。市领导亲自带队走学校、听需求、问意见、踏线路,教委、交通委、交管多部门形成合力,综合施策。2023年9月,通学车应需而生,让孩子们“零换乘”“手递手”快速直达校园。交通委数据显示,目前已累计开通通学公交线路302条,日均运送学生及家长2.3万人次。
这是北京市及时回应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生动案例。近年来,北京市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依托12345热线,创新开展接诉即办改革,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层治理大变革。
走进北京12345市民热线话务大厅,电话声、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700多个座席、1700多名工作人员轮流不间断提供服务,全天候7×24小时快速受理诉求。
“北京12345热线可以追溯到1987年,最早只有1部电话机、3个接线员。”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热线电话管理处处长王玥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国数十个大中城市相继设立市长公开电话,在千禧年前后逐步统一为12345政府热线。
不怕群众嗓门大,就怕群众不说话。“原来有热线,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打?因为打了也没有下文。”如何让热线真正“滚烫”起来,而不是成为摆设?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受理班长刘缓认为,关键在于要通过热线听得到百姓的心声,及时对民意做出回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