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总体原则
两岸政治协商是在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指导下推进国家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手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必须要遵循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平等协商、合情合理的安排等总体原则。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台湾同胞是14亿中国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两岸政治协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方面,要从两岸同胞的切身福祉出发,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手段创造台海和平,达成最有利于两岸民众利益的统一方式及统一后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促使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认识到两岸协商谈判的好处所在,用渴望和平希望交流的台湾主流民意推动台湾各政治势力参与两岸政治协商,广邀各界别、各党派、各种政治主张的台湾民众以组织或个人的民意参与两岸政治协商。
二是循序渐进。两岸政治协商不能一蹴而就,而应秉持系统思维,循序渐进地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对于两岸众多的政治难题要根据难易程度、重要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来设计解决顺序,逐步破解两岸政治分歧,有条不紊地协调处理各方的利益矛盾和顾虑。初步概估,两岸政治协商应当按照“初步接触—程序拟定—当前现状的定位—政治分歧的破解—国家统一的方式—统一后的制度安排”的顺序阶梯式开展。
三是平等协商。从国际社会现实和两岸发展现况的角度看,两岸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因而,在两岸协商谈判中,台湾方面格外强调“对等”“尊严”,唯恐被“矮化”。而大陆方面则充分考虑到台湾方面的顾虑和诉求,将平等作为两岸协商谈判的基本原则,幷贯穿于两岸协商谈判的实践中,充分体现在历次协商谈判的主体身份、具体过程和协议文本中。平等协商表明各协商主体在表达意见时拥有公平机会、相同权利、受到相等尊重,充分表达政治诉求。但值得警惕的是,平等不同于对等,如果妄图将“对等政治实体”“一国两府”等纳入平等协商的范畴,无疑走入死胡同。
四是合情合理的安排。合情合理的安排在大陆推动两岸制度化协商谈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⑫所谓“合情”,就是照顾彼此关切,不搞“强加于人”;“合理”,就是恪守法理基础,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⑬在合情合理的安排下,两岸从符合两岸同胞切身利益出发签署了20余项协议,切实照顾了台湾同胞尤其是台湾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福祉。在两岸政治协商过程中,也应奉行合情合理的安排,既要坚守法理的底线,也要充分考虑两岸关系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台湾岛内特殊的政治环境,使大陆的对台政策主张尽可能地被台湾民众所了解、理解和接受。⑭
五、两岸政治协商的目标进程与推进政策
两岸政治协商的根本目标自然是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适时择机就协商目标、协商进程和协商内容进行有步骤、分阶段的科学、灵活安排。
(一)目标进程
一是近中期阶段,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为目标。在此目标之下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协商:
首先,要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台湾问题的产生是国共内战的延续,从法理上来看,自1946年内战爆发以来,两岸尚未签署停战协议或和平协议,即当前两岸仍处于战争状态或敌对状态。而随着民进党的长期执政,本已缓和的两岸敌对状态在其刻意操弄下进一步加剧。无疑,无论是法理上的战争状态还是现实中的敌对状态都严重制约了两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政治关系的发展,这是两岸政治协商首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要明确两岸政治定位。两岸之间存在许多政治分歧,而其中最为紧要的就是两岸的政治定位。这直接决定了当前两岸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两岸政治协商的基本点。毫无疑问,台湾与大陆是同属一个中国的关系。但是具体的关系定位又有多种主张:大陆方面一度将台湾定位为中国的一个省,其后邓小平提出台湾可以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成为“一国两制”设想的主要对象。而台湾方面,在“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当中都将台湾和大陆视作“中华民国”内部的两个地区。有鉴于此,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两岸政治定位需要双方通过协商谈判继而达成共识。
其三,要构建两岸政治协商机制。两岸政治协商是一个需要不断交流逐渐达成共识幷解决现实难题的过程。为了预防因政局变动或外部势力干扰而带来的政治协商进程的被迫中断,为了应对两岸政治协商进程可能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有必要先就两岸政治协商的程序、方式、基本要件等进行规范化、制度化。为此,应当由两岸各自授权的半官方机构、公权力机构等为主导,吸纳两岸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政党和各界别代表性人士等广泛参与,优先开展两岸政治协商的程序性商谈,着重解决正式谈判的名义、议题、方式等问题,构建两岸政治协商机制,为开启正式政治谈判做准备。⑮
二是中远期阶段,以探索幷形成“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为主要目标。在此目标之下,重点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其一,要协商国家统一的实现形式。进入正式协商谈判阶段,主要涉及两大重要议题:如何实现国家统一以及统一之后的两岸关系安排。关于如何实现国家统一包括:一是以什么样的组织,是两岸当局共同出面还是继续藉助两岸“两会”亦或是成立一个新的“国家统一筹备委员会”来负责国家统一有关工作的组织准备和实际操作;二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协商达成的协议由全国人大通过还是需要台湾地区的民意机构共同通过才能得以见效;三是有什么必要的步骤,如是否需要民众“公投”,是否需要设立新的总管两岸的宪法或者新设立台湾地区的宪治性的“基本法”,是否需要派驻大陆人员指导协助统一过程的推进等。
其二,要制定统一后的制度安排。两岸政治协商最重要也可能是最艰难的议题就是关于统一后的制度安排。尽管历届中共领导人都表达过在统一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的有关意涵,甚至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还提出过“台湾可以保留军队”,台湾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外国人在台投资”等都可以不变的说法。但是基于当前两岸关系的现状,统一后的台湾地区执政机构如何产生和权力管辖、两岸间的经贸关系及人员往来、两岸司法裁决的权力设置和相互关系、岛内“台独”顽固分子如何处理、美日等外部势力在台人员组织如何安排等等,仍然需要充分讨论、相互协商,进而作出合理安排。
(二)推进对策
尽管两岸力量对比持续呈现“我强台弱”与“我兴台衰”态势,有利于推进两岸政治协商开展。但受岛内政治结构与政局变化、“台独”分裂势力坐大、美日等深度介入台海等因素交织叠加影响,推进两岸政治协商仍面临协商机制中断、经济纽带阻断和两岸民意隔阂等多种掣肘。为此,建议对策如下:
一是破除政治壁垒,建立政治互信。2016年以来,由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已有的协商沟通机制全面被迫中断,两岸双方缺乏必要的政治互信。在2024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自诩为“务实的‘台独’工作者”赖清德当选,未来毫无疑问将会变本加厉推动“台独”路线,全面抵制两岸政治协商。虽然国民党成为立法机构第一大党,且韩国瑜也顺利当选台湾地区立法机构负责人,但在“反独不统”的“实质独台”主导思想下,尽管主张幷会推动两岸民生领域的对话协商和交流合作,但在绿营势力的强大压力下,对敏感的两岸政治议题也不会公开支持与配合。由此,可借鉴两岸协商谈判的已有成功经验,按照先易后难、先民间后官方、先低敏感后高敏感的思路,应着重推动两岸各界的民主协商,优先协商事务性问题,如可先就双方民众都迫切关心且紧密相关的人员往来、财产安全、利益保障等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协商,而将难以解决的根本性政治分歧放到最后阶段。如此一来,通过政治协商,重新构建双方之间的沟通机制和管道,幷在协商过程中切实引导更多台湾民众认识到协商谈判才是符合台湾根本利益的,“台独”和所谓“维持现状”都是绝不可能实现的,逐渐壮大赞同和支持两岸政治协商的政治根基,建立政治互信。
二是壮大经济实力,强化利益动能。近年来,受国际经济低迷、世纪疫情的冲击以及中美博弈加剧的影响,两岸各自经济发展和经济链接受到巨大挑战,由经济链接带来的政治缓冲以及推动两岸交流协商的利益动能严重受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当前,大陆正处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现代经济体系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在壮大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应积极探索两岸经济融合的新动能,扩展两岸经济融合的新空间,支持台资企业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强化两岸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互嵌互融新模式。同时,充分发挥大陆毗邻东盟的地缘优势,在携手共拓“一带一路”市场的同时,鼓励台企与大陆企业共同开发RCEP新市场,构建合作新格局,从而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收益的持续提升。通过进一步强化两岸经济链接,拓展经济合作的受益面,使两岸经济合作成果更多地惠及两岸普通民众,从而为推动两岸政治协商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柱。
三是提高军事实力,构筑军力保障。要推动两岸政治协商、努力争取两岸和平统一,必须要做好军力保障,恰恰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才给风高浪急的台海局势带来了现在依旧和平的局面。历史经验也证明,强大军事实力是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坚实后盾,是大陆意欲通过两岸政治协商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底气所在。未来,可采取“纳米级切香肠”的方式,通过常态化的台岛周边军事行动打破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主权幻想”。不断增加军事行动的参与数量、开展频率,缩小与台湾岛之间距离,逐渐在台湾岛周边构筑起攻防兼备、机动灵活、时刻能战的战备体系,切实做好对台军事斗争准备。
四是厚植两岸民意,深化融合发展。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两岸政治协商的顺利发展离不开两岸民意的支持。然而,受台湾当局长期“去中国化”教育的影响,岛内社会政治结构已转化为“绿强蓝弱”与“绿大蓝小”,倾向“独立”已经成为岛内部分民众的共识。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台湾部分民众对两岸政治协商存在质疑,就连部分大陆民众也对通过政治协商等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产生怀疑,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两岸政治协商进行。为此,应践行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的主轴,落实落细“31条”“26条”“42条”“11条”等各项惠台利民政策,吸引更多的台胞台青来大陆求学实习就业创业,在实现其个人发展的同时,使其近距离、直观地体悟到大陆崛起的客观事实,全面客观、真实理性地瞭解祖国的历史文化,瞭解大陆对台的政策方针,潜移默化地帮助台胞台青改变受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教育所误导形成的国家民族错误认同,使更多的台胞台青逐步回归到国家民族认同的正确轨道上来,弥合由民进党操弄的两岸民意对立和分歧。同时,还应讲好和平统一的故事,配合推出一批让台湾民众“看得到、吃得到”的政策红利,加大力度宣传和平统一的好处、善处和益处,夯实通过两岸政治协商实现和平统一的民心民意。
五是推进特色大国外交,摒除外部干扰。两岸政治协商有助于台海和平稳定,本应受到美日等国际社会支持。然而,由于美国确立了以竞争为核心的对华战略,将中国视为美国最大竞争对手,采取一切方式、方法与手段遏制中国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坚持打“台湾牌”,强化“以台遏华”战略,幕后深度介入台湾政局。可以说,外部因素尤其是美日两国将成为干扰两岸政治协商、干扰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最大外部破坏力量。为此,应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中国的发展经验、发展成果惠及周边乃至世界,为推动两岸政治协商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针锋相对回击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针对侵犯国家主权、损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安全的个别国家、组织和个人要制定适切的应对措施,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谋发展,必要时候以强力手段强化对对手的有效震慑。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美贸易关系新形势下两岸先进制造业价值链治理研究”(19XJL008)。
注释:
①习近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
④张春英:《中共关于海峡两岸谈判思路及政策发展演变的轨迹》,《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3期。
⑤刘国深:《推动两岸政治对话协商的问题与难点》,《台湾研究》,2014年第1期。
⑥倪永杰:《关于“两制”台湾方案与两岸民主协商的若干思考》,《台海研究》,2019年第4期。
⑦⑬季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性安排的经验考察》,《闽台关系研究》,2021年第4期。
⑧⑮王英津:《新时代推进两岸协商谈判的路径思考》,《台湾研究集刊》,2023年第3期。
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局:《台湾问题文献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⑩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新华网,2022年6月20日,访问时间:2023-8-10,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2-06/20/c_1128759590.html。
⑪求是网:《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2021年11月16日,访问时间:2023-8-10,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11/16/c_1128068920.htm。
⑫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访问时间:2023-8-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09/c1001-19529890.html。
⑭唐树备:《两岸在政治关系定位上的冲突和建立两岸和平稳定的政治关系的前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北京台研论坛:第1辑,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1月号,总第323期,P49-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