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国家统一进程研究
http://www.CRNTT.com   2025-01-01 00:12:45


 
  因为,仅凭发展进步形成的经济水平优势幷不足以促成国家统一。以人均收入水平为例,2023年,台湾人均GDP(23.43万元人民币/3.23万美元)大约是大陆(8.94万元人民币)的两倍半。现实是,即使这个比例倒过来,台湾也不一定愿意与大陆统一。明显的例子是,蒙古2023年人均GDP(4.18万元人民币/5764.8美元)只有中国的一半,不到中国西部人均GDP较低省份(西藏自治区6.56万元人民币)的2/3,但曾经是中国版图一部分的蒙古幷无与中国统一的诉求。因此,推动两岸走向国家统一的关键,不仅要在综合实力遥遥领先,还要通过加强两岸融合,培育台湾民众向往国家统一的共同体意识。

  促融的方向在于加快推进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通过加速两岸融合,推动国家完全统一。台湾海峡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这在岛内也存在一定的认同基础。在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下,两岸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共同体本身是指一种社会形态、社会群体、社会集合。马克思将之视为“人的联合体”。共同体的成员之间依靠血缘、地缘、精神等纽带连接,具备共享性、互动性、认同性和规则性等特点。其中的规则性,既可以是成员共同认可的较松散的行为规范,如文化意识,也可以是成员共同明确制定的约束文件,如国家法律。

  中华民族是民族概念,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制度概念。中华民族是指中国现代民族,其成员多元一体,认同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则是由中华民族不同组成部分所凝聚成的国家等社会形态。他们有共同特征、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他们共享中国的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互相保持交流合作与历史情感,认同交往的规则和秩序。中华民族共同体体现了各组成部分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秩序和团结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共同体的制度约束与意识规范,可能会出现失序,例如当前的台湾。台湾同胞本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两岸同胞本应组成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早日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然而,在台湾岛内“独立”意识浓厚的现实条件下,当前台湾当局倚外谋“独”,拒绝统一,甚至开始否认自己属于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负面影响,幷损害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因此需要从制度和意识上努力推进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筑,恢复中华民族秩序。

  三、深化促融的四个工作任务

  加快推进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从四个方面深化两岸融合:利益融合、感情融合、理念融合、命运融合。虽然工作需要同步推进,但这四个层面有内在逻辑关系:利益融合通过互利共赢增强相互的好感幷提供感情融合的基础;感情融合是在利益融合的基础上深化中华民族的团结动力,进而为理念融合提供交流互动的基础;理念融合则是在感情融合的基础上培育共同的文化理念与理性认知,特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幷在此基础上将双方未来的发展前景连接在一起,安全和利益共生交织,实现命运融合,最终走向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始于两岸利益共同体,成于两岸命运共同体。

  利益融合,就是两岸要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是维系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之间要有多种利益连接,要平等相待、团结互助、共同繁荣,要互相尊重、和谐稳定,实现包容性增长,共同维护民族尊严和利益。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强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互惠互利,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可以增强两岸人民的经济利益和互信关系,为解决台湾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两岸同胞可以共享中国大陆的发展机遇和繁荣成果,强化利益融合。

  要顺应时代发展,用现代工作生活方式拉近两岸民众的利益与距离。在数字时代,用数字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有效推进两岸交流纵深发展。要以推进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目标,提高两岸交流中的数字经济水平,提升大陆民众的数字生活保障、各级政府的数字治理效率、旅游景点的数字文化认同,让台湾民众切实感受到大陆社会进步的速度与效率,增强大陆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唤起台湾民众渴望国家统一的意识与动力。

  两岸利益融合的衡量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两岸数字经济依存度、两岸的贸易依存度与投资依存度、企业在对方市场的盈利率、企业在对方市场创造的就业率、两岸同胞赴对方的游客数量、两岸各界的合作项目数量,等等。

  感情融合,就是两岸要设法加深传统的中华民族感情。从民族感情看: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一家人,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客观存在的。从历史渊源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和血缘纽带。从文化传承看: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各自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包括对儒家思想、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等的共同认同和尊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加深,有利于强化两岸民族感情的融合。

  要照顾台湾同胞现实层面的感情和感受。由于“中华民族”是国族的概念,通常情况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应该以统一国家的形式表现。但两岸发展经历有所差别,在国家统一问题上要允许台湾同胞有自己的感情与表达。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台湾同胞的认同与共建,具体存在形式可以共同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台湾同胞对这一共同体的感情和认同是其存在的关键。

  两岸感情融合的衡量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双方民众对对方的好感度、双方民众对对方的友善度、对方遇到灾难时捐助的踊跃度、对共同的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对对方的了解程度与愿意了解对方的程度,等等。

  理念融合,就是两岸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共同的认知和理念。从感情到理念是两岸融合的必经阶段。有理念融合才能保持融合的长久稳定。首先要有理论指导。两岸应尽快完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构建工作。习近平在《求是》2024年第3期文章中指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理论体系要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内涵和构成演变的动态过程。台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独到的成果与特色,应鼓励台湾同胞加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构建工作中来。

  其次要有实践推动。两岸在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对理念和价值观的差异进行取长补短与协调融合。具体包括:文化交流、历史教育、公共政策沟通、经济理念协调、民众理念互动、艺术娱乐表演等方式。这些方式和渠道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理论探讨与宣传。要普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理论、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古代各个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要引导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两岸理念融合的衡量指标包括但不限于:自我身份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对生活方式的认同度、对国家治理方式及成效的认同度、对价值观内涵与政策主张的认同度,等等。

  命运融合,也就是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最终要实现命运融合。命运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命运融合是两岸之间更深层次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依存,体现了对未来共同命运的认同。两岸命运融合是一次新的历史回归,也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两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就是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命运融合与存在状态。

  两岸利益、感情、理念的融合,最终都指向两岸命运融合。两岸命运融合的衡量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两岸签署和平协议、两岸签署安全互助协议、两岸签署中华民族共同体合作协议、两岸完成国家统一形式,等等。两岸命运融合虽然应该尽早推动,但较大概率要在第三阶段才能实现。很多工作,明知道不好做,不容易见成效,却仍然需要持之以恒地推动。

  两岸命运融合有多种表现形式,国家统一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最有效的融合方式。中华民族向来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约束来保持稳定,国家形式即是一种有效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社会基础和精神支柱。通过教育、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让两岸同胞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增强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两岸同胞共同期盼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整个国家繁荣富强,期待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最强大民族之林,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光。推进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工作应该贯穿国家统一历史进程的始终。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11月号,总第323期,P36-40)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