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会徽“合抱之手”所揭示的,中非合作论坛将中非团结放在中心位置,践行“五不”的底线思维,充分尊重非方的主事权精神。论坛部长级会议已经机制化,每三年举行一届,轮流在中国和非洲国家举行。中国和承办会议的非洲国家担任共同主席国,共同主持会议并牵头落实会议成果。据瞭解,在举办国的选定、议事日程的确定、重要议题的提出、论坛文件的定稿等各项环节上,中国与非洲国家都是互相切磋、互相尊重的。与中非合作以非方的需求为驱动不同,一些美西方国家在实际集体对话中往往忽略非洲自主意愿,引致非洲的不满与批评。实质获益所产生的满足感不能完全替代程序平等所带来的受尊重感。中非合作论坛的优势在于其二者兼而有之。
彰显和提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能力
自2000年以来,中非合作论坛引领了中非友好务实合作的跨越式发展,其所达成的《宣言》《行动计划》等成果文件也由薄变厚,由浅及深。从战略定位上看,中非关系达成“新兴伙伴关系”“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四级跨越;从合作内容上看,中非共同实施了“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九项工程”等,涵盖政治、经济、社会、人文以及和平安全等领域。中非合作论坛主要通过四个机制,提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能力。
一是信号传递。参会者等级和规模一直是衡量集体对话机制政治号召力的“晴雨表”。全球范围来看,仅有中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等少数大国能够邀请到40位以上的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非合作论坛在2006年、2015年、2018年和2024年四次以峰会形式举办。此次北京峰会有51个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是中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这表明,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非洲依然是中国外交不可动摇的基本盘。
二是频密交往。中非合作论坛是专属于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国际机制,为中非政府高层提供直接、高效的沟通平台,可以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就重大问题凝聚共识并就重点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利用中非合作论坛,中国还可以同特定非洲国家协商解决一些双边问题。论坛的轮流举办制度也增加了中非“走亲戚”的契机,有助于增加实地认知和热络感情。在新时代习近平主席五次访问非洲的经历中,有一次便是2015年参加约翰内斯堡峰会。对于四次峰会,刚果(布)、吉布提和赤道几内亚总统等非洲领导人“全勤”,跻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行列;而马里、塞内加尔和乍得总统等首次与会,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非“全家福”的新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