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治理工作思路要变,要从过去防过热变成防过冷
文章认为,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的经济工作,包括宏观经济治理工作,整体思路要变,要从过去防过热——比如过去房地产过热——变成防过冷。根本的思路要改变,要克服思维的惯性。根本的是呼吁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要改变。我们研究院长期推动的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研究发现,一个市场经济搞得好不好,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其关键是政府的激励要搞对,现在政府的激励要调整,要改变政府经济调控的思路,要把防过热变成防过冷的成果作为评价各级政府工作的关键指标。
如果中国经济长期过冷,长期运行在经济增长潜力之下的话,那么我们就有重大风险,甚至可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风险。
为什么这么讲?如果经济长期过冷,失业的问题愈发严重,社会的稳定就会有挑战。如果经济长期过冷,研发动力也下降,因为研发出来东西没有产品需求,科技进步也会放缓。如果经济长期过冷,国际影响力,包括我们的军备能力都会放缓。我们赶超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趋势或者步伐可能都会受阻,这恐怕是一个基础性的长期的风险,必须高度重视。
中国经济、中国的百姓是有活力的,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是有的
文章指出,防过冷是有办法的。中国经济、中国的百姓是有活力的,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是有的,也有办法释放潜力。
第一,短期内呼吁尽快推出帮助消费恢复的政策。具体说来,在支付环节补贴。不管买什么产品,一年半年之内在支付环节你要用银联(信用卡或借记卡)、支付宝、微信支付,政府马上就给你5%—10%的补贴,当然有上限。支付环节补贴的好处是不偏向于任何一方,不是说补贴汽车不补贴电脑,这不公平,在支付环节全部补贴。有人说养懒人不好,不能这么讲,这是帮助老百姓恢复消费信心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的经验非常好,上海拿出了10个亿在支付环节补贴消费,他们发现,10个亿的政府支出拉动了40个亿的消费,因为商家也愿意跟进,老百姓也愿意增加消费。如果中央政府拿出,比如说5000亿,根据上海的经验,最后就是2万亿的消费,我们的税收体制是流转税为主,2万亿的消费马上又变成了财政5000亿的税收,最后政府没有增加1分钱的财政支出,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
有人会问这是不是不公平,是不是又给了高收入人群补贴?其实中高收入人群缺的是时间,他们不消费,主要是忙不过来,坦率地讲,最后能用得起消费券的,相信是有时间想消费,但是缺钱的中低收入人群。
第二,要想方设法鼓励民营经济能够继续投资。怎么办?要明确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不仅要讲“两个毫不动摇”,而且从根子上讲,民营经济跟国有经济一样,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经济基础。民营企业发展了,增加了就业,交了税收,贡献了科技进步,让我们的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强大更加健全,难道不是巩固了经济基础吗?这个话要讲,要明确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这样更加从根子上给民营企业家们吃定心丸。
呼吁从现在开始整体的经济工作,包括宏观治理的工作,整体思路要转变。如果整体思路能够转变的话,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回到比较健康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相比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