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融号火星车(左)与着陆平台的合影。(来源:国家航天局) |
探测成果:
发现近期水活动迹象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和祝融号行驶火星一年多来,中国国家航天局已发布了十批天问一号科学探测数据。科学家通过对探测数据的研究,陆续发布了新的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
近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刘洋团队在地质年代较为年轻的火星着陆区,发现了一种岩化的板状硬壳层,其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形成过程可能与地下水波动有关。
火星是如何从一个“海洋星球”演变为“沙漠行星”的?火星的水环境演化过程是火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据刘洋介绍,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位于年轻的亚马逊纪地层上——30亿年前至今的亚马逊纪是火星地质年代几个主要阶段的末期。已有的研究认为,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气候寒冷乾燥,液态水活动的范围和程度极其有限。
利用祝融号火星车的探测数据,研究团队发现了岩化的板状硬壳层,其中富含含水硫酸盐等矿物。据推断,这些硬壳层可能是由地下水涌溢或者毛细作用蒸发结晶出的盐类矿物,胶结了火星土壤后经岩化作用形成。
刘洋说,这一发现意味着火星在亚马逊纪时期的水活动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加活跃,祝融号着陆区以及火星北部平原的广泛区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矿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可供未来载人火星探测的原位资源利用。这一发现,对理解火星的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行星探测:
未来进行小行星探测及采样
根据《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显示,未来5年,中国将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完成火星采样返回等关键技术攻关。
根据规划,中国还将陆续实施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等任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介绍,目前天问二号探测器已转入初样研制阶段,任务正在加快推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中国的深空探测会长期持续,“能走多快走多快,能走多远走多远”。后续的主要任务是对深远空间的小行星进行探测,希望能对小行星进行采样,成为拥有小行星样品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