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戏曲方面,当代题材的农村戏倒是不少,但鲜有能引起强烈关注的作品。至于电影、综艺节目,充斥大小屏的全都是迷妹、迷弟、“浪姐”,农民的身影几乎见不到,农村似乎已成为这些文艺类型遗忘的角落。
除了数量上的不足,现有的农村题材文艺叙事,作者要么沉浸在自己想象的田园牧歌中,要么纵情于对农村和农民的暗黑书写,尤以后者为甚。过去矮化丑化套路化农民的现象仍在继续。在一些作品中,来自农村的“凤凰男”经过打拼,在城市取得了一番成就,必然有乡下的七大姑八大姨上门提出奇葩要求;从农村走出来的独立自强的职业女性,总有一位逼其充当“伏弟魔”的农村母亲。还有一些农村题材作品,农民不是忙着谈恋爱,就是忙于勾心斗角、争当乡村干部。甚至在一些扶贫题材作品中,为了突出“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的光辉形象,总要拉来一些“不识时务、自私自利、冥顽不化”的农民当反派、做配角。
需要说明的是,创作者回避乡村转型中激烈的现实矛盾而选择较为讨巧的乡村致富故事、农民进城故事,与其迎合市场、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不无关系。在一个流行时尚日趋“走向消费娱乐”的时代,那些表现沉重的乡村现实、探讨严肃农民问题的作品不受都市年轻消费人群的待见,因而在市场上少有人问津。
围绕乡村文化的根与魂,既描绘农村物质上的巨变,也书写农民心灵的嬗变
文艺的核心是人,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应该让农民当主角、站C位。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巨变的历史当口,不管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还是跳过人生“龙门”的农村大学生,不管是奋战在扶贫一线的乡村干部,还是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儿童,他们都值得书写,而且应该写出他们的动人故事、复杂情感、幽深精神。创作者如果把眼光局限在传统农村题材作品关注的封闭领域,目光的探照自然就显得逼仄;如果端坐在书斋里寻章摘句而不深入农村生活现场,自然无法捕捉到当下农村生活的五色斑斓。
具体言之,当下的乡土书写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着力点上,要客观呈现新农村的崭新生活面貌,特别是巨大变化,改变过去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给人留下的刻板印象;二是形式上,要注重用新的表达方式讲好新农村故事,应用更多融媒体的文艺语言和新的传播技术;三是让“新农人”成为乡土叙事的主角,而不能仅仅作为陪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