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华语文学习中心”在全球据点(来源:网页截图) |
中评社北京1月21日电(作者 林晓、旖旎)台当局近年来大力推动“华语文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台湾华语文学习中心”。表面上,这些中心是台湾在国际间推广中华文化的窗口,但实际上,其策略背后隐藏着“文化台独”的政治意图。台当局通过这种方式,在语言上与中国大陆形成区隔,更试图通过语言教育重塑与建构“台湾文化主体性”。在此过程中,“正体字”“多元文化”和“自由民主”等元素被巧妙包装,作为建构与大陆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叙事工具,进一步强化台湾的政治和文化身份。然而,尽管台当局不断强化与大陆文化的区隔,这种“文化台独”的做法,仍暴露出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困境。
在台湾的华语文教育体系中,“正体字”(繁体字)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正体字”承载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尽管如此,“正体字”在台湾的华语文教育中却被逐步建构为“台湾文化”的重要标识。这一转变并非单纯的文化传承,而是通过强调与大陆简体字的差异,进一步加深了“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区别。
大陆推行简体字的初衷,是为降低文盲率、简化书写并促进文化普及。自1950年代起,简体字的推广不仅让更多大陆民众能够迅速掌握汉字,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推动了教育、文化传播和社会流动。简体字的普及使得更多民众有机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升了教育水平,增加了社会参与机会。此外,简体字在汉语教学中的便利性是不言而喻的,现在台湾编写的华语文教材有时也不得不采用在“正体字”旁加注简体字,或将课文的简体字版本列为附录等方式来回应学习者的需求(如《来!学华语》)。但台湾当局在宣传中却将简体字塑造成“文化压制”和“文化破坏”的象征。这种批评反映出台湾通过正体字来强化中华文化“正统性”的政治目的,彰显其文化独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