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徐林:合理目标与全方位创新
http://www.CRNTT.com   2020-05-27 10:15:42


(图片来源:盘古智库)
  中评社北京5月27日电/据盘古智库报道,在研究设定“十四五”增长预期目标时,不妨把5%-6%之间的预期增长区间,作为分析判断的重要参考。中国目前的基础条件看,中国有较大空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更长时间的经济稳定增长,并通过更好的创新激励,延缓因要素红利逐步减弱、外部环境更加恶化导致的降速压力。相对于“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十四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应转变为全方位创新,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一)从供给侧宏观增长模型看趋势
 
  按照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描述,经济增速是由技术进步增速、资本投入增速和劳动力投入增速共同决定的。
 
  从中国目前趋势看,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超过18%,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接近15%,在上海等超大城市,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30%以上。由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集中影响,这一比例还在快速上升。预计到202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0%以上,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接近18%。
 
  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直接后果是储蓄率逐渐下降。事实上,中国总储蓄率过去几年已经由51%左右下降到了48%左右,虽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属较高之列,但下降速度比较明显。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总体储蓄率会进一步下降至40%左右。储蓄资源增速下降,加之资本产出率增速也在下降(白重恩教授研究表明,中国资本产出率增速由2008年前30年的年均3.94%下降到了2008年后的年均0.62%),使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近几年逐渐下降,由过去较长时间的两位数增长下降到6%左右的个位数增长。从劳动力供给看,老龄化毫无疑问会降低劳动力供给增速。事实上,过去几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60岁)平均每年净减少200万~300万人。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使得中国过去十年劳动力成本年均提高约12%左右,迫使不少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退出或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如此,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也开始下降,由过去10年年均增长9%左右下降到过去5年年均增长5%左右。从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看,也存在下降的趋势,清华大学白重恩的研究表明,由2008年前30年的年均6.24%下降为2008年后的年均3.18%。
 
  (二)从供给侧部门模型看趋势
 
  从增长的供给侧部门模型看,GDP是由各部门国内生产增加值+净出口构成的。各部门增加值的增速及其权重共同决定了GDP的增速。从不同产业门类变动看,考虑到制造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出清,制造业传统部门和农业生产增速会比较稳定甚至有所下降,在制造业众多门类中,过去五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年均增速的只有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和通信类电子产品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与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应用相关新兴部门或新经济部门增速也相对较高,甚至超过两位数增速,但由于对同一领域的传统模式具有替代效应,未必会产生对整体行业增速的实质性提升。服务业表现出高于制造业和农业的增速,特别是服务业中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体育健康等部门增加值增速超过两位数,增长的收入弹性很高,具有持续稳定的扩张性,这与居民消费结构中服务消费比重提高的升级趋势是一致的。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过去五年的年均增速超过了18%。
 
  (三)从需求侧宏观模型看趋势
 
  经济学教科书描述的宏观模型十分简单,GDP=C+I+(X-M),其中C为消费,I为投资, X为出口,M为进口。这说明支撑GDP增速的是所谓“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速。从目前态势看,中国国内消费增速逐年下降,已经由过去10%以上的两位数增长下降到8%左右的个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由高点期30%左右的增速,下降至如今6%左右的增速。由于投资收益总体上趋于下降,市场投资增速难以出现新动力;净出口因贸易环境和贸易条件恶化,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再加上世界经济在未来几年仍有较大概率出现周期性回落,恐难有大的作为。制造业景气的逐渐收缩会逐步蔓延至服务领域,从而导致就业增速的进一步转弱,失业人数可能会有所增加,会使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下降,并进而使消费变得更加谨慎保守。因此,未来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似乎也在进入弱化的通道。
 
  总体结论:综合上述多重因素、相关约束条件及其变动趋势得出的基本推论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具有下降趋势。如果我们假定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速基本稳定,综合考虑中国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变动趋势,未来5~10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会下降至5%~6%的区间内,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客观接受在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只能取得6%以下的年均增速。因此,在研究设定“十四五”增长预期目标时,不妨把5%-6%之间的预期增长区间,作为分析判断的重要参考。蔡昉教授、白重恩教授、刘陈杰等最近的研究报告,也大致如此。
 
  国家五年规划预期增长目标的选择是否合理,对各地设定各自的五年规划预期目标具有重大导向性影响,从过去的经验看,过高的预期目标一般会使各级地方规划预期目标跟随性加码提高,最终会导致因整体目标过高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不必要的刺激性政策,产生杠杆攀升、违约增多、产能过剩、泡沫加大等副产品,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