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俄罗斯威胁气数将尽

http://www.CRNTT.com   2015-01-21 11:01:53  


  中评社北京1月21日讯/丹尼尔·格罗斯文章《俄罗斯威胁气数将尽》表示,俄罗斯将继续挑战欧洲。但故作姿态终究无法抵消石油市场信均衡所导致的经济物质基础的崩溃。从这个角度讲,美国以不一样的方式拯救了欧洲:其页岩油气生产实力也许可以比欧洲东部边界的北约军队更能制衡俄罗斯。

  对欧洲来说,2014年的定性事件是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和军事干预东乌克兰顿巴斯地区。克里姆林宫的行为直接挑战了六十多年来欧洲的关键指导原则,特别是不再使用武力改变国家边界的原则。但俄罗斯的侵略性外交政策难以为继。

  一个时常出现的论点是,俄罗斯在对其所认定的欧盟和北约入侵其“近邻”的行为做出反应。但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更加简单的解释:十年来石油价格的稳步上涨培养了俄罗斯的野心,使它准备抓住一切机会部署其军事力量。

  事实上,40年前的苏联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当时,长时期的石油收入增加助长了日益激进的外交政策,其顶峰就是1979年入侵阿富汗。1973年首次石油禁运后,油价翻了四倍,而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储量的发现极大地增加了苏联石油产出。结果,从1965年到1980年,苏联石油产量飙升近20倍。

  源源不断的石油财富提振了苏联政权的信誉--也让它能够大幅增加军事支出--而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加给了苏联老人领导层一种刀枪不入的焕然一新感。入侵阿富汗并不只是针对地方发展态势(喀布尔动乱)的即兴之作;它也是这一趋势的直接结果。

  普京对乌克兰亲欧示威的反应与之类似。不论当时还是今日,一个看似低成本的机会被认为能带来巨大的战略收益--至少在短期是如此。事实上,尽管如今苏联入侵阿富汗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已是众所周知,但在当时,入侵阿富汗被视为对西方的重大胜利。

  1988年,苏军撤退,人们常常把这归因于由巴基斯坦训练的圣战者领导、获得美国支持的阿富汗叛军。但20世纪80年代石油价格的下跌让苏联产出的价值骤减三分之二,这毫无疑问也是原因之一。事实上,这导致了一段经济极其疲软的时期--这也是苏联在从阿富汗撤军后仅仅三年便宣告解体的关键因素。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