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基层官场混饭局 大开眼界

http://www.CRNTT.com   2013-01-05 11:12:04  


  中评社北京1月5日讯/搜狐评论日前登载马昌博的文章“基层官场混饭局,大开眼界”,内容如下:

  这些基层官场精英们聚会多选一些当地的次高档餐厅,市长秘书会按照职位高低和亲疏详细地排列出自己节前聚会的次序:比如中午吃饭的多是市长秘书负责的各个联系部门的办公室主任,晚上一起吃饭的则算是一般朋友。

  逢年过节,应酬在所难免。我也接到几波聚会邀请,其中一波很有意思,组织者说聚会的都是在京给国企老总当秘书的朋友。我收到邀请时大吃一惊,不知道现在聚会已经精细化到如此程度。

  每到过节前北京都要大堵车,据说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拜访和聚会。其实京城之地,规矩多,谁都不会惹人烦,主客也更有自觉。哪怕已经是因为拜访而全城大堵,也只能说明基数太大,而未必是程序繁琐。

  比如拜访各级官员,能在节庆前答应抽时间见面的,除了少数是主人必须要给个面子,多数还是觉得彼此算是朋友。没人真会在乎你送的礼物,而真要送礼的,也不会挑这个点去办公室。所以基本是客人见面问个好就走,主要是为了表达重视和敬意。至于饭,因为太耗时,则非至交好友不能吃了;就算是好友,也多安排在中午,以免时间太长。

  要说过节时官员聚会的“复杂性”和“高难度”,还是要数地方。

  我曾在某年的节庆之前,在一个地级市采访。中间跟当地一位市长秘书相处的熟络,后来知道我有兴趣,干脆带着我参加各种节前饭局——后来我才发现自己也在计算之中,秘书也想跟同僚传达“我也有北京媒体界朋友”的意思。

  来饭局的多是各地区县的副处级干部和区县局的正职局长,用市长秘书的话说,正科级以下是没有进入这个饭局圈子的资格的,而县委书记、县长 “他们都往上跑”。

  这些基层官场精英们聚会多选一些当地的次高档餐厅,市长秘书会按照职位高低和亲疏详细地排列出自己节前聚会的次序:比如中午吃饭的多是市长秘书负责的各个联系部门的办公室主任,这属于各部门对秘书礼节性地问候,都是半公务性质了;晚上一起吃饭的则算是一般朋友,纯粹是为了联络感情,属于节前碰头问候型。晚上的饭局一般是一个主饭局,一两个次饭局,前者是开头和结尾都要在,后者则是中间去意思下就行。

  场面不都是一团和气,也有彼此示威的,为了座次或者为了喝没喝酒。这种场合就是为了“造势”,面子绝不能丢。期间谈起过节前想尽办法给本单位职工发的福利,都是用漫不经心的口气透着淡淡的骄傲——至于收获一片赞扬还是酸酸的暗讽,看说话人的职位也看人缘。当然,如果当晚正好是说话人买单,大家都会客气些。

  饭局过后才是要紧的,几个真正关系好的,会选个包间继续喝茶。此时话题就放开了,市领导最近是否要调动,某次市委常委会上两个常委的冲突性对话,党政一把手某个批示的书写方式和会上的说话语气,新来的市委副书记喜欢什么,什么地方某个职位最近要有官员流动,都会事无巨细地被谈及。大家看起来都很放松,其实都在竖着耳朵。

  事实上,这还不是最要紧的,秘书说,喝茶完毕,各自回家,之后连夜打电话再详细商谈某问题的,才是最核心的朋友。只是具体谈话内容,我就听不到了。

  我曾经问市长秘书,为什么这些聚会非要在节庆前才有?对方说,第一是大家都要找个借口才能聚,当然主要是为见领导找借口;第二是“得势”的要在大家面前继续“造势”,“失势”的要维持住场面证明自己还行,“地方上圈子小,很看重这个,虽然应酬很烦很累,但不让你参加,就不是烦而是没地位了。”第三是人多自然信息就多,大家都不愿意错过这个节前“信息场”。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那一周的混饭生活让我对基层官场大开眼界。稍有可惜的是,有两天我没能跟着去,因为秘书在忙着陪市长进行节前拜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