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郑永年:“举国体制”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1-07-19 10:40:21  


 
  民富才能国强,这是西方的经验,也是亚洲日本和“四小龙”的经验。一部经济史实际上既是一部市场发展和扩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政府如何学会规制市场的历史。尽管如上所说,国家和市场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但政府从来不会把市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政府规制市场,但不是控制市场。市场创造财富之后,政府才会有能力进行社会改革,保障社会成员的经济权利。西方国家从原始资本主义过渡到福利资本主义,不是资本主义本身发展的结果,而是政府在社会力量的压力下规制市场的结果。但后来国家主导的福利制度,导致了国家空间的大扩张和市场空间的收缩,尤其在经济领域,于是就有了私有化运动,特别在美国里根总统和英国撒切尔首相期间。总之,保持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均衡,一直是西方经济体能够有效运作的首要条件。

  中国的“举国体制”能够在很短时间里达到“国富”的状态。今天,就国家财力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但代价是“民弱”。“举国体制”的一个特点,就是国家或者国家的代理者通过各种机制包括政治、行政、市场等等,有效地把财富从“民”转移到“国”。但是,从长远来看,民弱必然导致国弱。应当看到,国富并不必然导致国强,在中国尤其如此。在中国的体制环境下,国企并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国家的代理者。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所积累的财富并不能为政府所支配,而是为少数代理者所支配。在很多情形下,这些代理者的行为已经大大超越了政府的控制。或者说,这个领域的存在不但没有使得政府更强大,反而是有效地制约着政府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举国体制”正在快速地导致社会资源枯竭。社会资源一旦枯竭,政府就会失去经济基础,进而是政治基础。

  很显然,在政府和市场高度失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改革的要务就是重新达到两者之间的均衡。如果政府(尤其是国有部门)无限扩展,市场空间继续萎缩,财富继续从社会流向国家(或者国家代理者)而不是相反方向,那么今天一些人津津乐道的“举国体制”,必然会最终演变成一种自我击败的体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