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智库:中欧合作 不必非美即中

http://www.CRNTT.com   2021-05-25 00:03:50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出现变化,中欧合作进程受阻

  2021年3月以来,欧盟对华采取了一系列态度强硬的行为,双方之间的经贸合作与意识形态纷争交织。尽管中欧在政治制度、战略选择等方面上存在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欧盟对华政策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事实上,自2019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中战略前景》这一对华政策文件、将中国首次定位为“谈判上的合作伙伴、经济上的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以来,中欧关系就从快速发展期步入深度调整期,呈现出不同领域不同政策且变化频繁的复杂特征。欧盟既希望在经贸合作、全球治理等方面与中国形成多边主义伙伴关系,又坚持自身在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观利益,导致双边关系一直处在合作与分歧共存的复杂状态中①。而当下,中欧关系中的消极一面频繁显露,主要有来自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是阻碍中欧合作的主要变量。由于对多边主义立场的回归以及对跨大西洋关系的修复,拜登政府将在在气候变化、核武器等国际问题上重回国际合作的传统路径,注重与盟友的政策协调;在经贸领域上,拜登政府也会力图推动国际经贸关系回归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与经济合作机制之中,重新引领国际体系的塑造与国际秩序的建构。这与欧洲秉持的“国际主义”“全球化”等价值观保持一致,缩小了特朗普时代美欧在践行国际规范方面的分歧,提升跨大西洋关系的向心力,为美国拉拢欧盟以“人权问题”“安全威胁”等理由对华实施制裁、制造中欧关系波折带来机会。

  尽管中欧在某些领域上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但美欧同为西方发达经济体,对于中国崛起引发的权力格局变动与国际经济竞争,采取对抗中国的共同立场维持西方的优势地位,阻碍中国在国际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向上转移。因此,欧盟虽然在部分领域中推进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投资,但整体上热情有限,会在中国的广阔市场与美国的资本技术优势、中国的新兴产业与西方传统的制度性权力寻求再平衡,对中欧合作形成阻碍。

  其次,中欧在经贸领域相互联系程度的日益加深与务实合作的推进,为双边关系提供了积极的结构性因素。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与全球经济的衰退,中国与欧盟在双方都为了全球公共卫生的治理、多边主义国际秩序的维护作出重大贡献的基础上,继续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经贸领域推进了一系列互利互惠的双边合作,并于2020年12月30日签订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抗疫合作增强了双方的政治经济互信,中欧双边经贸关系也得到深化②。2020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且双方互为彼此最大的贸易对象国;欧盟对华进、出口商品总额高达3835亿与2025亿欧元,较2019年分别同比增5.6%、2.2%,对维持疫情期间的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恢复具有重大作用③。

  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关系深化意味着欧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持有的态度,以及面对中欧分歧采取的手段将不会与美国完全保持一致。欧盟本质上希望将中国吸纳到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而不是完全加入美国的反华联盟,将中国排除在国际供应链、价值链之外。德法领导人也在多个场合强调坚持独立的对华政策。因此,欧盟虽然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与中国长期存在差异的领域挑起纷争,但其政治表态含义大于经济制裁效力,中欧关系不会迅速交恶。④中国与欧盟在经贸领域的共同利益仍然是促进双方保持相互尊重、推进双边合作的有利因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