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40岁没有4000万就是人生失败?

http://www.CRNTT.com   2011-04-07 11:51:34  


 
张田勘:高学历者贫穷未必是耻辱

2011年04月07日08:33南方网 张田勘 学者

  首先要说,董教授说“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未必没有道理。因为,即使希望学生成功或对学生励志,也是有其价值的。但是,如果说高学历者贫穷等于(意味)耻辱和失败,则并非全等于。要是一些高学历者并不愿意过锦衣玉食的生活或挣得富可敌国的财富,而甘于过一种他们认为适合于自己并对社会有利的生活,就难以把高学历者贫穷与耻辱和失败画上等号。

  提出这一点,完全可以从古今中外方面找到一些很容易理解的人和事。在孔子的弟子三千中,学得好的学生至少也应相当于今天的硕士甚至博士了吧,或者具体一点,称为“国学博士”,其中,颜回可谓名符其实。但是,颜回这样的高学历者也一直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所以屡屡获得孔子的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学历不可谓不高,只是没有职称而已。他毕业于美国的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然而却选择了在瓦尔登湖畔过两年又两个月的平静生活,自己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这种既简朴又原始的生活让其有了心灵的自由和生活的闲适和满足。但在以金钱衡量成功的标准来看,他的这种生活岂止是失败和耻辱,甚至是一种对现代文明的倒退。不过,管他的,梭罗自己满意和快乐就足够了,而且自认为他这样的生活同样是一种成功。 

  如果上述人和事都离我们太远,那就说说刚被挖掘出来的人物,北京大学哲学系89级汤一介先生招的博士生王青松(未读)和其妻英语系教员张老师,他们在上个世纪末双双辞去北大教职,一起退隐山林,和泥筑屋,开荒蓄水,植草种树,耕牧读书,连生儿子都是自己接生的。他们吃的东西唯一买进的是食盐。固然,这种生活方式会被认为是倒退,但在王青松和其妻看来,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成功和快乐的人生。

  有了高学历和好技术而希望发财当官,也未尝不可,现成的例子也很多,但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世界物理学界的泰斗牛顿博士。在经过了多年的研究生涯后,牛顿的生活虽然不是仅够糊口,大概也是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于是在1692年他50岁的时候决定要改善自己目前的窘困状态,跳槽找一个收入较丰的工作。选来选去,直到1696年哈利发克斯爵士推荐牛顿当英国皇家造币厂厂长,牛顿才欣然应允。 

  后来的结果应当预料得到,牛顿是真正的名利双收。由于他的出色工作,英国皇室授予他“造币局局长”职衔,仅这一职务每年的年薪就达2000英镑。一个小小的对比就可以知道牛顿在当时是多么的富有。当时英国建造格林尼治天文台总共才花了500英镑。所以,像牛顿一样名利双收和成为富翁,也无可厚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可以理解董教授的“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不过,如果只是以财富来衡量成功显然缺少了很多东西。因为,财富等于成功只是一个选项和生活方式,而非唯一的标准答案。如果董教授除了对有志于发财的学生说“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外,还对有志于当官的人说,“没有当上部长或总理不要来见我”;对有志于钻研学问的人说“没有拿上诺贝尔奖别来见我”;对有志于投身为贫穷者服务的人说,“不像特蕾莎修女那样就不要来见我”等,就会更全面更无可挑剔,也更有励志的底气和说服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