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易中天:未来中国让人敬还是让人畏?

http://www.CRNTT.com   2010-03-25 13:35:42  


 
  易中天:我只承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承认“天人合一”。

  南方周末:在谈及环保、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时,“天人合一”这一观念常被人提及。用以说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的关系应是和谐的,而非对抗的。

  易中天:这有点太“抽象继承”了,抽象得只剩下这四个字了。董仲舒他们讲“天人合一”的原意,实际上是借人与自然的关系,说人与人的关系,即“天人合一合于人”。比方说,天有阴阳刚柔,人有君臣男女。这叫“天人同构”。又比方说,天上出了“扫帚星”(其实也就是彗星),人间就要倒大霉;如果出了“祥瑞”,则证明当今皇上是“尧舜之君”。这叫“天人感应”。再比方说,吃牛鞭、鹿鞭、狗鞭,便能壮阳;吃了猪脑子,就会变得像猪一样聪明。这叫“天人相通”。这三条加起来,就是“天人合一”。跟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什么的,八竿子打不着。

  非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环保观念,与其追溯“天人合一”,不如强调“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凡事不要过分,包括对环境不要过度开发。比如古代有很多讲究,春天不打猎,因为春天是禽兽怀孕的时候;不要竭泽而渔,也不能见鱼就捞;捕鸟要网开一面,让小鸟飞走,等等。这些行为的思想根基都是“中庸之道”。

  南方周末:如果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观念浓缩成一个词,应该叫什么?宽容?

  易中天:应该叫“恕道”。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受用?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但我觉得还应该再往前推一步———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自己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也不要轻易强加于人。比如家长总喜欢跟孩子说我这是为你好,然后逼着小孩“培优”,把孩子的童年都剥夺了。

  南方周末:现代观念中有没有一个词可以与“恕道”相对应?如果没有的话,我们有没有可能把“恕道”作为新观念推向全世界?就像“救赎”这一特定的宗教词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俗事件一样。

  易中天:非常赞同你的意见,也非常希望能够如此,可惜暂时还看不到这种可能。因为我们自己都不重视,怎么可能走向世界?如果有哪位导演,能够拍出一部电影,像《阿凡达》一样好看,又贯穿着“恕道”,那我真是愿意为他站台。

  一个忠告:淡化官方色彩

  南方周末:文化走出去,最恰当的主体应该是谁?是个体还是国家?近年来由官方领衔、官方推动、官方实施的吸引了世界目光的文化活动,比如奥运会、大阅兵、世博会,你比较认可哪一个?

  易中天:我也只是泛泛关注,所以也只能泛泛地说“各有千秋”吧。撇开具体事件,我想提出一个忠告,文化活动的官方背景如果过于明显,往往会起反作用。人家又会疑神疑鬼,不知道我们要干什么。其实我们挺友好的,是吧?实际上,文化大国也好,文化传播也好,都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仅仅是精英的事,而应该是全体国民的事。如果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整个民族都能持续地表现出优秀的文化品格,就能感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就会主动传播,我们民族的文化也就“不胫而走”。

  南方周末:从民间来讲,大量专业人士参与国际交往并非是为了响应“走出去”的号召,但他在国外赢得了尊重,并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形象代表,这其中有没有您比较赞赏的、能够被视为“文化走出去”的典型案例的人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