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 
中评论坛:台湾青年眼中的两岸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1-06-18 00:33:34  


张倩瑜
 
  张倩瑜:批判国民党曾是个很潮的行为

  大家好,我毕业于政治大学。在大家印象中,政治大学是所谓的国民党的党校,但很有趣的是,我4年大学期间,正临李扁政权交替时代,当时批判国民党是个很潮的行为,我们一方面解构国民党如何透过媒体或教育,一步一步形塑台湾人民认同与两岸对立的操作;在那个时间点,大家都开始觉得偏绿很帅、很酷,也就忽略了用另外一个角度去分析民进党或所谓台独意识如何在那样的时期发芽茁壮。所以在我成长过程里面,我是忽蓝忽绿、忽左忽右,忽而亲中,忽而觉得我们为什么不能独立,会有一些很好玩的冲动。

   面对台湾主权独立概念的强化两岸青年应建立共同的认同感

  我的父母早期是纺织产业在台湾没落之后,前往大陆设厂企图投资的台商,至今和大陆方面的商业交流也算频繁。基本上,我不太清楚大陆官方做了哪些事情,但是在两岸方面,因为认同感的断裂,导致我们会找寻任何藉口如生活水准不同,当作我们评判大陆人民与我们不同;或是以社会阶层方面,来加深双方的差异,加强对自己的认同感。

  这件事,在我之前参加过的两岸交流论坛里可以获得验证。曾经,听到两岸学子交往的言谈:台湾学生说,这几天下来,你们知道台湾很棒、很杰出,我们交流也可以这么亲密,那你们还要拿飞弹打我们吗?大陆的朋友回答也很可爱,我们血浓于水、是一家人,我们怎么可能拿飞弹打你们!

  但是从这段对话里面,可以观察到很好玩的命题:台湾学生在问这个问题时,心态是台湾是自行使主权制度的地方,我们把这里弄得很好,意识中已有主权独立的概念,台湾人与大陆人也能做好朋友,但那意味一家人还是友谊之邦的“邦”?这样的心态已经内化在台湾社会思想里了。而大陆学生回应中,他们的想法是台海一家亲,我们都是中国人,自家人一定不会打自家人;可是这个想法的另一面,他并没有点出台独是分裂,他们不会容忍这件事情。

  其实双方已经各设一个立场,希望对方去认同与接受。这样的交流,只是强化各自原本的信念而已。我们常常会自以为是地向对方说明,你拥有的信念来自教育的洗脑、媒体的催眠、集体意识的建构,却忘了自身的信念同样受到类似的背景因素影响,都非绝对客观。

  两岸在强化交流之前,如果没有这样的体悟,我们到大陆只是看看风景,大陆人来台湾也是看阿里山看日月潭,如此的话,双方还是没有充分明瞭己方、彼等的立场和整体大环境历史、背景因素。就如同刚才宗谕提及我们没有共同的历史记忆一样。我们没有办法站在不同的角度为对方着想,是不是可以用更谦卑、更诚心的态度坐下来讨论、寻找未来方向?

  我参与世界领袖教育基金会不久。我觉得,基金会有很多很棒的两岸学子交流活动,例如心灵地图课程,让双方交流在生活上的感情;或者是好书交换活动,分享彼此的价值观。透过这些课程让两岸学子的认同感大增,慢慢地消弭“我方”与“他者”分裂的立场意识。

  我希望通过两岸青年交流,两岸可以建立共同的认同感,并透过两岸交流营队课程设计达成。也或许,学界可以用更客观中立的态度来看待国民教育,在台湾9年至12年国民教育中,学生接触到的官方版本,1949年之后的历史记忆与大陆断裂;这方面官方可以更开放;学界有此认知思维的话,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学生可以瞭解两岸在这段时间的历史和两岸关系的变化,或是双方各自做了什么造成现在的关系。

  在高中大学、青年思想养成阶段,才能够用创意来思考双赢的对策,这点很重要。因为佑吟刚才也提到,官方与民间定位不同,在两岸议题里面,大陆的官方设定很明确就是两岸将走向统一,而在台湾统独都只是一个选项,对未来抱持开放态度;大陆民间就是跟着官方的设定走,台湾的民间设定就类似蓝绿撕扯内耗。如果从学界或教育方面着手,青年在开放社会风气、丰沛创意之下,对于两岸发展可提供更好的选项来创造双赢。这是我的看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