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月刊:如何提升台湾民众两岸融合认同

http://www.CRNTT.com   2025-01-13 00:01:13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民族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且能在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⑬;在认同的反复进行中,认同者能够感受到心理的满足与行为的互惠。邓小平曾言:“台湾同大陆统一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感情问题。”在两岸关系中面对积极与消极的民族认同,就应当充分发挥民族认同的积极性使台湾同胞自发地、主动地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等充满感情,从而激发其两岸融合认同。

  3. 制度认同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或准则,制度认同是公民在价值上对于制度体系的承认与肯定,并自愿遵守与维护,内在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价值的肯定,二是将肯定转化为行动的趋势与取向。⑭公民认同、权力强制和意识控制等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于制度的认同,⑮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权力强制和意识控制已不能够完全奏效,只有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制度,才能够得到具有理性辨识能力民众的自觉遵循与认同。

  目前两岸尚未完全统一,而在民进党“去中国化”政策影响下,重构台湾的“集体记忆”,导致台湾同胞中尤其青年一代对制度认同问题呈现出令人担忧的“认同混乱”现状,且无法在短时间内立刻改变。通过加强两岸之间的往来与融合发展,建立满足台湾同胞切实需求的利益调节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⑯,循序渐进地重新构建起台湾同胞的制度认同,培养台湾同胞对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认同感,有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三)提升台湾民众两岸融合认同中的挑战

  1. 文化认同的挑战

  从历史上来看,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发展成其殖民地,为切断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实行一系列“隔绝同化”政策。在日本殖民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统治之下,几十年间台湾民众被迫接受皇民文化,导致“日本情结”的形成与膨胀、台日之间互动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台湾同胞的大陆情结、祖国情结,并直接影响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感、两岸认同感。

  在此背景下台湾的“本土化”运动发展起来,经过反西方化、反国民党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经逐渐出现了“反中国化”。民进党上台后,为了倡导台湾文化主体性,主张台湾文化属于海洋文化的性质,由汉文化、原住民文化和西班牙、荷兰、日本、美国的文化所组成,与中国文化的大陆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还鼓吹台湾命运共同体、提倡台语运动。这一系列文化主张中的“去中国化”本质上存在着一种政治动向,企图“寻求具有健康内涵的现代国民意识”“建立一新的现代化国家”,即“文化台独”。尤其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篡改历史教科书:通过将中国史大幅精简并入东亚史中、将“我国”“本国”改成“中国”、弱化殖民统治等肆意抹杀、违逆历史的行为改变台湾年轻一代的历史记忆,强化其台湾认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