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傅莹外交的三种表情

http://www.CRNTT.com   2010-02-08 13:53:37  


 
  如果仅仅听到这些,你会以为傅莹是在炫耀中国最美好的一面,但紧接着,她就会自揭家丑:但中国领导人会告诉来北京访问的朋友们,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GDP只有英国的1/18。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而言,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就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她很喜欢引用邓小平的话——中国既大又小,既强又弱,告诉英国人“这仍然是当前中国的真实写照”。当然,“谈这些情况是想说明,中国在相当长时期里需要集中精力解决国内的多种问题。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将回避自己应尽的国际责任。”

  最鲜明的例子是她自己。1992年,傅莹作为一名中国民事维和人员(也是中国第一位参加维和的女性)赴柬埔寨参加维和行动。当时,总有人问她:“你是韩国人还是菲律宾人?”现在,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当中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人数最多的国家,累计14000人次,中国已向全世界共计派出近9000名维和人员。

  不仅跟外国人说话如此,跟自己人说话也很坦诚。2007年5月22日,傅莹出席英国驻英使馆教育处为她举办的履新晚会,与会的曾飙记得傅莹当时说,自己离开澳大利亚,到英国履新以来,受到很多赞扬,然而“自己一直相信人在有生之年很难听到真正的赞扬”。(《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

为什么是傅莹

  傅莹很喜欢英国首相丘吉尔自传中的一句话:没有勤奋就不可能有聪明

  1985年,傅莹经历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作为早期少数公派到英国的幸运儿,到肯特大学卢瑟福学院(Rutherford College)深造,获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这段经历对傅莹影响至深。在一次演讲中,傅莹回忆说:“我至今仍得益于在肯大养成的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这是我第一次在西方国家生活,有机会与英国人民和其他国家留学生进行个人层面上的交流。”

  谁影响了她

  那时,中西方人生活在迥然不同的环境中,但傅莹在肯大体验到,在人的内心深处,人类的本性是共通的。“我认识到,人类的共同之处远远大于差异,完全可以通过相互接触和交流加深人民之间的精神纽带,而不应在敌对意识形态的面具下相互排斥。这也与中国古代哲学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不谋而合。我对普世的人性有了信心。”

  在肯大的学习更坚定了傅莹在不同观点之间找到交汇点的决心。无论是在参与80年代末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和谈中,还是在本世纪初推进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努力中,这一决心帮助傅莹在棘手的谈判中悉心寻找利益的汇合点,提高谈判能力,打开局面。

  傅莹很喜欢英国首相丘吉尔自传中的一句话:没有勤奋就不可能有聪明。当丘吉尔还是后座议员时,这位聪明的年轻人已经在下议院中脱颖而出。每次在议会发言,哪怕只是提一个2分钟的问题,丘吉尔都会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在议会大厦走廊的图书架上查阅大量资料,研究事情的背景。这对傅莹很有启发。直到今天,她对自己做的每一场演讲和接受的每次采访都精心准备。

  思辨的个性或许也受父亲的影响。傅莹的父亲阿民是内蒙古有名的文化人,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对哲学有较深的造诣,曾在马列学院就读。由于文革时受到迫害,阿民的余生一直病床上度过,澳大利亚《时代报》资者Nicholson记录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当1978年,傅莹进入外交部后,每个周末,她都乘火车从北京到呼和浩特,在那里和父亲在医院呆上一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