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 |
南非与中国城镇化进程之比较 | |
http://www.CRNTT.com 2013-11-20 14:28:37 |
一是曼德拉的理念,也是杨老说的曼德拉一直坚持包容性理念。曼德拉说“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解放,我的使命是解放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这样的理念极其重要。这使我们想起了林昭,林昭当年就是这样说的,她提出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由观点”:“只要还有人被奴役,生活中就不可能有真实而完满的自由。除了被奴役者不得自由,即使奴役他人者也同样不得自由”,“我反抗的目的,不是为了使自己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压迫者,而是为了给一切人以自由,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才能够走出革命者成为新的压迫者,自己也成为新的形态不自由者的历史怪圈”。林昭当年提的主张是针对毛泽东,因为毛泽东有一个理念“革命的目的是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也就是说把原来的压迫者变成被压迫者,地主打倒了还不行,原来的被压迫者翻身了要成为压迫者,农民翻身了要成为新的主人,所谓“新的主人”就是成为“新的压迫者”。但实际上,农民也并没有成为新的压迫者,但理论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我看曼德拉,就想到毛泽东,因为他们有可比性:都是搞武装斗争,但搞下来的结果跟民主带来的后果完全不一样,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曼德拉坚持给一切自由的理念,也是林昭所追求的理念。 今天的中国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推动改革,中国社会转型的目标是什么?是要重演毛泽东那“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吗?还是像曼德拉、林昭说的那样——解放一切,给一切以自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可能谈到曼德拉后来讲的“和解、妥协”,这些理论基础是这个东西。考虑未来中国变革,这是一个前提性问题。我非常赞成秦辉先生的意见,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和解与妥协、反暴力、非暴力。秦辉先生说这不仅是一个策略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这个问题有机会还应该展开讨论一下,这样一个和解的、妥协的和非暴力的哲学、各方面的意义,对未来中国发展非常重要。 二是曼德拉身上理智和道义的统一。这两个侧面首先是坚持公正、道义。用秦辉的话说是“见坏就上”,维护社会的公正、道义,不惜牺牲一切甚至不惜牢底坐穿,这样一种身体力行是使得曼德拉这样的政治家、知识分子获得民众基本信任和支持的根本原因。另外是理智,按秦辉的话是“见好就收”,懂得和解、妥协、非暴力。而这样一个把道义和理智集于一身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恰好是当下中国所欠缺的。我们暂时不说政治家,就说知识分子,我看到的是两类知识分子:一类确实有社会担当、维护公正、公平正义,但过于激进,调子过高,而且常常摆出道德制高点的架势,这样激进的知识分子常常给人以表演的感觉,所以很难得到一半人的同情和支持。另一类知识分子非常理智,处处讲妥协,但理智过了度就变成犬儒主义。所以秦辉的话我非常欣赏,他说“见坏不上,见好不收”是一种普遍的人性特点,我们现在是“见坏不敢上”,到将来好了,“见好不敢收”。前者利于专制,后者却容易导致以暴易暴。所以秦辉说“人往往不敢反抗那执着拥护的政治,而同时又不愿意拥护那可以反对的政治。”也就是说这种该激进时保守,该保守时激进的毛病是一个政治畸形病。我觉得这些话都击中当下中国知识分子的要害,当下中国知识分子就是这样。本来在整个社会激进时,知识分子应该保守一点;当整个社会保守时,应该激进一点,这是知识分子和一般人区别所在。可中国的知识分子恰恰相反,社会激进时,比谁都激进,社会保守时,比谁都保守。 还有一个问题是需要特别警惕哗众取宠的乱世英雄。我对秦辉所讨论的“圣雄”“英雄”“枭雄”那一节很感兴趣,很有意思,而且很有现实性。在中国很难出现“圣雄”,容易出现“枭雄”,特别是当下社会情绪亢奋时刻很容易出现哗众取宠的乱世英雄。在我看来,网上呼风唤雨的一些人恐怕就是这样的“枭雄”。(您说的就是大V。-现场沈原老师插话)。不全是大V。大V有各种各样,但当中确实有一些呼风唤雨的乱世枭雄,这非常值得警惕。 现在大家常谈中国会不会发生革命。我赞成秦辉的观点,革命不是一个理念问题,而是“情势”,情势发展到某种程度,很难说中国不会发生革命,不管你是否支持。对此我是反对的。如果有一天各种情势出现时、发生革命时,主导革命的人是谁为问题的关键。秦辉提出主导的是甘地、曼德拉还是阿明,这决定着中国命运。也就是说,中国万一发生革命或者发生骚乱、混乱时,来主导的是那些哗众取宠的乱世英雄,还是有道义和理智的政治人物为中国问题所在,是中国的危险所在,也是我担忧的问题所在。 还有人民的问题,即使中国有了曼德拉式的人物,他们在社会保守时激进,在社会激进时保守,“见好就收”的立场能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吗?我很怀疑。秦辉说要阻止“复仇主义的灾难”,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警告。现在中国老百姓涌动着一种怨愤情绪、一种戾气,怨愤情绪、戾气很容易走上复仇主义。所以鲁迅当年说“中国老百姓的怨愤情绪实在是太大了,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了”,问题是怨愤情绪这把火烧向哪里?鲁迅当年提出“一定要在老百姓的怨愤情绪里注入明白的理性与深沉的勇气”。我觉得曼德拉是这样的。前面说南非很容易发生激烈的冲突,但出现了曼德拉,曼德拉及时地在民众的怨愤里注入了“明白的理性”和“深沉的勇气”,使这个民族得以发展。这是当下中国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否能够在老百姓的怨愤中注入“明白的理性”和“深沉的勇气”,是否能够出现越来越多的具有曼德拉倾向的知识分子甚至政治家,这可能是未来中国走向的一个关键。谢谢! 刘苏里(主持人): 谢谢钱先生的精彩发言,虽然调了频道,但大家很关心这个频道,下面请王焱发言。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