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21世纪的儿孙应该传承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2-06-27 12:15:30  


 
  袁伟时:人与土地的关系当然重要,产权、环保乃至诗情画意都由此而生;如何处理,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冲突不断,就与土地产权没有还给农民息息相关。

  但就文化传承来说,不能以偏概全。地域确实对人类的认知带来局限,在交通不便、信息传播速度很慢的自然经济时代尤其明显。生活在水草丰美的江南童子,很难想象“大漠孤烟直”的景象。

  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电子传媒普及,孩子们的知识来源丰富,地域限制微不足道了。有些孩子不知稻米怎样生长,这是科普缺失,稍加注意,花一个小时就能补足。我的小孙子是在Discovery Channel(探索频道)、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电子视频和《十万个为什么》、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读物伴随下长大的。从他读初中开始,好些方面就是我的老师了。譬如,电脑,手机,埃及考古有什么新成就,好玩的化学实验、机械模型、瑞士军刀,各种武器的性能和参数,固然如数家珍;就是野外求生怎样找食物,附近有哪些药用植物,知识恐怕也不比农村孩子差。

  “耕读传家”是农业经济时代的老概念,向现代社会转型,城市才是历史舞台的中心。我的家乡——兴宁是广东东北部的山乡,先祖父述初公(1850-1926)是活跃在清末民初的地方士绅。他留下一副作为家训的对联:“世界大英雄是从孝悌忠信中出 家庭长事业必须耕读勤俭外求”。没有舍弃传统的他已感知时代正在变化,必须冲破耕读传家的窠臼了。事实也证实了先祖父告诫的高明。他的固守耕读传统的子孙,全都默默无闻;而敢于闯荡四方在城市中求发展的,大都有大小不一的业绩。百年过去,我们更没有必要为消逝的时代感伤。

  当务之急是改善农村孩子的教育条件,让他们与城市孩子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不是迷恋耕读传家。

  《都市时报》:有评论者认为,在传承这件事情上,与人关系最直接的问题可能不是传统被破坏,而是如今的人们沉溺于消费、娱乐、网络,对传统文化之美比如戏剧、手工等有隔膜,对美的感受也变得迟钝。对这一看法,您如何评价?

  袁伟时:观察社会现象最忌片面或信口开河。例如,说“对美的感受也变得迟钝”,有没有数据足以证明这个结论?教育普及了,美感应该提高才是。

  以传统文化来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无论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在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工艺品已经成为规模很大的产业,精品也不少见。传统戏曲也在恢复和得到保护;有些戏曲节奏太慢,年轻人不喜欢,有待艺术家不断改进,不要轻易责怪观众。至于醉生梦死之徒,历代都有。是不是当今尤烈?要作认真的社会学调查研究。

  总之,市场经济是双刃剑,它带来人的自由度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文化繁荣;也导致部分人唯利是图,沉溺声色。不要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