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春运痛苦指数”在下降

http://www.CRNTT.com   2011-01-17 11:26:34  


  中评社北京1月17日讯/春运,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词组。而今年参与这场迁徙洪流的人数将达到26亿,恰如13亿中国人心中的年关情结化为分身,两个中国的人潮将在这40天中,以回家的名义考验着交通系统。无需赘言,春运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拥挤的站台,是晚点的列车,是怎么都打不通的订票电话。“辛酸百态回家路”已经成为每次春运时,在各类媒体上展示的固定内容。但这令人恐惧的春运,并非一成不变。如果进行纵向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变化与进步贯穿20载春运之始终,而“春运痛苦指数”也在逐渐下降。

  □ 政策之变

  买票:从定额分配到异地出售

  1978年,一张不足二指宽的小硬纸卡片,一面是始发、终到车站、票价和席别,另一面是车站名和编号,再贴上印有车次和日期的票条,盖上日期戳,就成了旅客手中的乘车凭证了。那时,车站只能按照上级分配的定额售票,如果前方车站的票没卖完,后面的车站也无法增售。所以,常有买不到票的旅客,眼睁睁地看着空空的列车开走而意见纷纷。若是谁想购买往返车票,更是无异于痴人说梦。

  好在,这样悲惨的情景随着一系列政策进步,得到了改善——1996年,铁道部实行联网售票,在城市就可以买到往返老家的车票;2005年,直达特快车票可最长提前180天购买,甚至可以退换;2007年,列车上剩余的空座也被利用起来,席位复用的出现,不会再出现“空空的列车开走”

  票价:“春运就涨价”已作古

  1993年,进出广东省及其境内的列车票价实行浮动加价,软座、软卧和硬卧每票加价30元。1995年,实施范围扩大到北京、郑州、济南、上海、柳州、成都等铁路局和广铁集团。2000年,各铁路局管内列车票价是否浮动由铁路局自行决定。2001年,票价上浮的幅度为:新型空调车20%,其它列车30%。2002年,听证会后进行调整,范围、时间、幅度均有较大限制,如硬座上浮为15%,其他席别为20%。2006年,春运票价上浮幅度为硬座15%,其他席别20%;节后票价上浮的列车,在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二票价下浮10%;临客硬座票价节前、节后均不上浮。2007年,在一片诟病之下,春运就涨价的做法终于停止了。

  官媒:从“不建议回家”到“不能再让旅客受罪”

  从人民日报50年来对春运的态度转变中,可以看出官方媒体及高层对春运的政策转变——1957年:《人民日报》第一次为“春节客运”发表社论:“春节期间能不回家的,最好不回家……”;1959年:《人民日报》社论:“有自行车的尽可能骑自行车,不要去搭坐火车、汽车和轮船……”;1980年:现代意义上的“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铁道部决定全路在春运期间将增开临时长途客车24对”;1995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记者江世杰的长篇通讯《为了两千万民工有序流动》——“急剧暴涨的民工潮,不仅给铁路也给全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铁路受累,旅客受罪’的‘春运’现状,再不能年复一年地继续下去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