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面对的三大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6-07-12 06:34:19  


 
  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的失衡特点

  文章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8年。这个阶段除了个别年份,总的来说,中国通货膨胀压力比较大,宏观政策长期紧缩。第二个阶段:从1998年到2010年年底。这个阶段除了2002年到2007年之外,在宏观上主要是内需不足,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前后冲击导致增长动力匮乏。因此,中国主要的宏观政策是扩大内需,我们叫“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2008年进一步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三个阶段:从2010年年底到现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了失衡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既有通胀的潜在压力,又有经济下行的严峻威胁,是双重风险并存。

  当前,在双重风险并存的情况下,中国该怎么办?发达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末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但是从70年代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积累的问题很多,经济理论也做出很多调整,现在看来也很难取得系统性的经验总结和统一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在宏观调控方面面临着全面、深刻的挑战,这时从总需求方面入手可能是无解的。所以,中国引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不仅是对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特点的思考,而且是对中国宏观经济认识的深化。

  第三个问题:如何认识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文章提出,关于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几个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和政策上进行深入思考。

  其一,如何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需要需求侧的政策,而且要在两个方面协调好。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定的有效需求作为前提;另一方面,需求在短期之内要适度扩张,要对经济有适当管控。

  其二,如何在体制上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管理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政策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供给侧的政策直接影响的是生产者,而需求侧管理政策更多影响的是消费者,刺激的是需求者或者购买者。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直接影响的是企业,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利在经济和法律制度上得不到充分保障和尊重的话,那么就可能导致政府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过度的、随意的干预,甚至可能退回到计划经济去。二是我们能不能真正地在经济哲学上把市场所要的自由竞争和社会化生产所要求的自觉规划统一起来。在机制上,如果我们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正处理好,那么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在世界上就能立得住。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基本制度下的经济理论哲学问题、价值取向问题。

  其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目标如何衔接的问题。需求侧管理带有一定的短期性,供给侧管理一定是带有长期性的。供给侧管理更多的事情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相对而言,地方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空间会更大,因为需求管理对地方政府来说有限,货币不归你管,赤字不归你管,你能做什么?但是供给侧不一样,在供给侧调结构过程中,改善这个地方的教育结构,改善这个地方的资本投入结构等都属于供给侧,所以地方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非常大。但是有一条,地方政府官员需要有长远的观念,不考虑长远就是不作为,所以供给侧管理实际上是要求地方政府官员对当地长期负责,这对他们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之,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有自身特点,无论是反危机政策、新常态下的失衡特点,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具有中国特色,而这种特点实际上都来源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实践。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