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打造中国宏观调控体系2.0版

http://www.CRNTT.com   2014-07-25 09:07:03  


  中评社北京7月25日讯/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步建立以来就一直承载着二重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宏观调控的特色、走向与成效。

  人民论坛发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福前文章表示,中国宏观调控的一重目标是:改革、发展和稳定。其中,“稳定”包括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但主要是后两种稳定。中国宏观调控的另一重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可概括为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两大目标。

  在中国经济政策的二重目标中,前一重目标是上位目标或最高目标,后一重目标是下位目标或从属目标。虽然改革、发展和稳定不完全是宏观调控目标,但是在中国现阶段,改革、发展、稳定是总揽全局的政治任务,是最高的政策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必须既要服从于又要服务于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个最高目标。特别是“稳定”这个目标对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约束最大。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当然也是宏观调控的基础和前提。宏观调控措施何时出台?宏观调控的对象和重点是哪些?宏观调控的力度多大?宏观调控持续时间多长?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如何排序?这些问题都必须根据是否有利于稳定来加以抉择。这使得中国的宏观调控具有明显的相机抉择的特点。

  宏观调控中的“可控性”理念

  文章称,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政府部门一直持有一个基本信念:资源配置,经济比例关系,经济结构,宏观经济指标(总量)乃至经济规律,经济发展趋势都是可控的或可调节的。只是这个信念的强弱程度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而已。这个信念对中国的宏观调控影响很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宏观调控的特色。“可控性”这个信念并非空中楼阁,它既有客观物质基础作为依据,也有某些认识或判断作为支撑。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调配资源的能力,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调整一些主要的宏观经济总量和一些重要的经济比例关系,从而比较容易地实现我们经济政策的数量目标;我们能够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来自外部的经济冲击做出快速反应,较快地出台应对措施,并且可以出重拳、大力度地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我们应对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其次,中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属于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与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中国政府凭借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对资源配置拥有很大调控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