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需理性看待

http://www.CRNTT.com   2013-11-14 08:51:46  


  中评社北京11月13日讯/近日,人民币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边,新近公布的10月CPI同比增幅上升至3.2%,通胀压力微显;另一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一度创下6.0802的记录低点。近年来曾被反覆聚焦的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再度引发社会热议,甚至有居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吐槽“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

  新京报发表金融学博士程实文章表示,居民担忧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值得重视的是吐槽事件潜在传递出的两层信息:第一,普通民众对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存在误解;第二,人民币“外升内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

  因此,理性看待吐槽人民币,有两项工作值得重视:一是通过预期引导减小不必要的误解,二是通过政策改进最携可能的福利损失。

  文章分析,基于经济理论和现实数据,“外升内贬”的严谨内涵需要澄清。在货币对外价值一边,人们习惯于盯住某个双边汇率,但关键在于本国货币兑一篮子货币的价格;在对内价值一边,人们习惯于看到物价上涨,但影响汇率的是相对通胀。只有一国对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出现升值,且伴随着相对更高的通胀水平,才能严格说是“外升内贬”。

  “外升内贬”是一种阶段性现象。根据BIS的权威数据,2005年7月至2013年9月,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上升了28.58%和38.13%;根据IMF和中国统计局数据,2005年7月至2013年10月,中国月均通胀率为3.08%,2005年至2013年,全球年均通胀率则为4.03%,其中新兴市场年均通胀率为6.43%,中国长期相对通胀水平并不高;但2008年2月和2011年7月中国通胀一度走上过8.7%和6.45%。数据表明,严谨来看,人民币“外升内贬”不是一种长期现象,而是时有时无的阶段性现象。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说的是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国家的实际汇率存在长期上升的压力。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带来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人民币实际汇率自然面临着长期升值压力,这种压力只有两种渠道可以化解,一是名义汇率升值,二是通货膨胀。事实上,中国货币当局选择了一条折中的稳健路线,但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民币持续升值和通胀并存的格局。

  联系内外一起看,“巴-萨效应”下的两难选择是人民币“内贬外升”的主因。如果拆开来看,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又有各自独有的原因,人民币升值是人民币汇率在制度改革过程中自发趋近其均衡水平的必经过程;人民币时有发生的对内过快贬值,一定程度上则与经济结构失衡、货币阶段性超发和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等因素有关。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