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彭晓芸:让“公共论辩”成为民主训练

http://www.CRNTT.com   2011-12-07 10:54:23  


  中评社北京12月7日讯/“当公民已经自发、散发地在公共舆论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任何一位不知名的网友都可能因为出色的表现而粉丝百万的时候,将自己封闭在‘蜜罐’中的官员群体是时候回应微博广场的时代吁求了。对于还沉浸在“宅男宅女”时代的部分中国官员来说,千万别等到发现你成为互联网舆论焦点的时候,才想到参与公共论辩,而应当更早地自己主动跳入舆论的大海,接受浪潮翻滚拍打,与公民一道,锤炼面向未来的民主品质。”此间环球时报昨天登载彭晓芸的文章《让“公共论辩”成为民主训练》:

  2011年对中国来说,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微博元年”,微博虽然不是生于2011,但微博的火热以及引发如此多的讨论,则是2011年的事情。人们关于微博的评价,观点各异,有认为微博能够倒逼改革,有认为围观改变中国,有认为微博不是说理的地方,微博是情绪的放大器……大约博客时代也没有这么荣幸地被赋予如此多的政治使命和政治意味。

  微博是一般性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而非专业发言,但微博的篇幅限制、交互效应却体现了公共论辩的形态和适应性。篇幅的限制,有点类似辩论会的“限时发言”,而微博的要义在于它并非独白,它必须有“粉丝”———即是论辩中的对手和听众。

  微博这一年的激荡,逐渐淘洗出一种更为理性有效的话语方式和议程设置能力,那些依靠商业炒作或耸人言论出位的,渐渐没了市场,满嘴脏话、热衷人身攻击的,也渐失公信力,打假的方舟子在微博获得最大的舞台,李开复也要学会“道歉”,而左右对立在微博的公开论辩之下,既有激进的对立更激进的一面,也有被对话思维消弭既定偏见的一面。

  不过,公民的公共论辩不是有了微博才有的。它出现得更早,只是没有被足够重视或推而广之和制度化。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