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五大使命

http://www.CRNTT.com   2016-10-10 10:19:02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泉州等地为起点,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历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涉及东盟、南亚、西亚、东北非等相关国家,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中评社北京10月10日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久,有人提问,陆地上不通,铺路架桥可以理解;海上本来就是通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想干什么?

  中国海洋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文章表示,面对种种疑问,这就要求我们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与使命有准确的理解。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背景

  文章介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不是复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而是超越近代海洋型全球化,其提出的背景有三。

  一、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推动中华蓝色文明兴盛

  古代丝绸之路都有陆上、海上分别兴盛之时,但很少同时兴盛。本质上,中华文明是内陆文明,海洋文明基因发育不充分,郑和下西洋只是黄土文明的海上漂移而未改其本色。中华民族繁衍栖息的东亚大陆,一面临海,三面陆地,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而本土辽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观念。在自给自足、缺乏向外需求,相对保守、崇尚和平的农耕文化环境中,人们习惯于和谐、宁静与相对稳定的生活。海洋在“重陆轻海”的农耕社会只是一道天然的安全屏障而已。这些因素也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比较内敛、追求身心自我完善、伦理至上、注重养生的农耕文化形态。

  反观世界,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仅停留在海平面,海底世界基本上未知,而占据地球49%的面积是国际海域。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开发利用海底世界方面并不落后,谁赢得了海洋谁就真正赢得了世界。这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挥变道超车效应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海洋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二、引领海洋时代2.0,推动中华文明转型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内陆文明走向海洋,海洋商业文明走向海洋工业文明的大交替。

  人类的海洋商业文明起源于海岛及沿海国家或地区,典型如古巴比伦文明中的腓尼基;古希腊文明中的爱琴海、地中海沿岸及岛屿上的诸多城邦及小国;古罗马文明中的迦太基、罗马、高卢、英伦三岛;北欧历史中的丹麦、瑞典、挪威三个国家。这些国家通过海上商道从事海外贸易,进行征服和掠夺。

  人类的海洋工业文明起源于全球化,而凸显于可持续发展时代。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人口日益增加,生活环境恶化与水土大量流失,陆地资源不堪重负,而海洋正在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领域: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矿物资源和食物资源非常丰富。海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竞争的新热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内陆文明纷纷走向海洋,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可以说,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的世纪,人类将进入海洋工业文明新纪元。

  人类重估海洋价值,处于“第二次地理大发现”的前夕。不同于第一次地理大发现时海洋只是作为商路、殖民扩张的通道,如今海底的价值日渐凸显出来。从此,人类进入了新海洋时代——“深海时代”或曰“海洋时代2.0”。海权论之父马汉曾把全球海洋命名为“一条广阔的高速公路,一个宽广的公域”。如今,海洋不再只是全球公域的组成部分,而是孕育着下一轮全球化的动力。正是看到这一点,一些国家掀起了与工业革命前期“圈地运动”类似的“圈海运动”。“圈海运动”吹响了海洋商业文明向海洋工业文明迈进的号角。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相应地,也为引领海洋时代2.0,推动中华文明从传统内陆文明向陆海文明转型。

  三、打造包容性全球化,破除西方中心论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率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为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地球71%面积被海洋覆盖,90%贸易通过海洋进行。时至今日,按照世界银行统计,全球产出的80%来自于沿海100公里地带。这就是近代世界的景象:边缘型国家的崛起与文明中心地带的塌陷,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到美国,大国因海洋而崛起,文明因大陆而衰落,直至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还在流行“河殇”论调。自此,世界陷入“治—乱”周期律,地缘政治与权力游戏大行其道。“世界体系”“依附论”揭示了全球化边缘国家无法摆脱落后、动荡的根源。

  令人忧虑的是,近代地理大发现造成的不公正局面在21世纪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强化。世界海底光缆集中在跨大西洋(600558,股吧)两岸,广大发展中国家要通过美欧而连接在一起。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6年2月发布的报告《数字全球化:一个全球流动的新时代》指出,数据流动产生了比全球货物贸易更多的价值。尽管光纤电缆覆盖了世界大部分地区,但却没有一条光缆直接连接亚洲与南美洲。拉丁美洲国家和中国的互联网通信需要途经北美洲。而如今南南经济交流胜过南北经济交流,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世界是平的,这可能是我们时代最大的错觉。其实,贫富差距、人心不通,乃各国所面临的紧迫挑战。全球化,成为我们时代的想当然。其实,所谓的全球化更多的是沿海地区与发达群体的“部分全球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可谓古丝绸之路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堪称第二次地理大发现,体现中国的担当。同时也预示着,文明的复兴而非单向度的全球化才是世界大势所趋。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所代表的互联互通,才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推动实现真正的“包容性全球化”,让全球化普惠而均衡,并落地生根,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划路径,而且推动更多国家脱贫致富,开创21世纪地区与国际合作新模式。

  推动从海洋为中心的全球化到陆海联通的全球化,从西方中心的全球化到南北均衡的全球化,就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时代背景。“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打造包容性全球化,破除西方中心论。

  21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泉州等地为起点,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历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亚丁湾、波斯湾,涉及东盟、南亚、西亚、东北非等相关国家,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如何体现“五通”建设的呢?

  文章分析,政策相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的区域主要包括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与南太平洋地区,沿线的国家被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目前中国启动了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同时升级同东盟自贸区的关系,拓宽合作渠道,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以其高度的包容性同陆上丝绸之路相配合,“一带一路”内外相兼,海陆相结,同时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亚欧大陆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设施联通:今天,现代化人口规模从起初欧洲的千万级、美国的上亿级,向新兴国家的几十亿级迈进,单靠欧洲所开辟的航线、美国所确立的规则,早已无法承载。在这种情形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着眼于口岸基础设施,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

  贸易畅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海洋,尤其是港口,只是作为贸易通道的功能,予以提升,通过产业布局,港口经济开发区,建设海上经济走廊,并向内陆延伸,消除沿海—内陆地区发展差距。为体现21世纪时代特色,“一带一路”沿线支点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数字驿站”,将陆上与海上信息系统化、规模化、智能化,以此推动变道超车的梦想早日实现,大大提升海上贸易。

  资金融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开发性金融模式,赋予海洋(港口)贸易之外的金融、投资功能。如今,新加坡,伦敦,是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的成功试点。未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会挖掘更多海上支点城市,形成资金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民心相通:泉州、宁波、广州、南京等9个城市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中国港口城市与沿线港口城市正在缔结各种合作协定,推行海上旅游、培训、文化等合作,促进沿海、沿线民心相通。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建设,参与沿线重要港口建设与经营,推动共建临港产业集聚区,畅通海上贸易通道。推进公铁水及航空多式联运,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强重要通道、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纲要还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航运影响力的海上丝绸之路指数”。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