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历史辨析:孙中山最具争议的“革命”行为

http://www.CRNTT.com   2013-02-02 09:18:25  


 
  孙中山对“二十一条”保持沉默,以换取日本支持自己反袁世凯

  1914年,日本趁一战之机,向德国宣战,占领胶州湾及胶济铁路,将山东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出于反袁世凯的需要,孙中山选择了对日本的这一侵略行为保持沉默。此一时期,孙氏在日本军、政、经各界积极奔走,希望日本政府支持其“第三次革命”。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野心勃勃的“二十一条”,国内外舆论纷纷,无不痛斥日本包藏祸心,欲藉此灭亡中国。但孙中山寄望于日本支持自己反袁世凯,故在整个中日交涉“二十一条”期间,对“二十一条”不作任何评价,“默不一言”。革命同志柏文蔚曾面见孙氏,要求他就“二十一条”表态,孙氏的回答是:各同志可自行通电反对,他自己“另有对策”。在孙氏看来,推翻袁世凯,是比抵御日本侵略更重要的事情,在美同志马素等曾致函孙氏请示:可否暂停国内革命运动,实行一致御侮?孙氏的回覆是:“袁世凯蓄意媚日卖国,非除去之,决不能保卫国权。”迫于各界要求自己表态的压力,同时也为了混淆视听,孙氏更多次通过《中华革命党通告》,散布谣言称“二十一条”是袁世凯主动提出,其目的旨在换取日本支持自己称帝。孙氏在日本政界交友甚广,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二十一条”是日本政府所提出,之所以还要如此说,无非是为了给自己坚持优先反袁的立场找一个解释罢了。

  孙氏的算盘,不管袁世凯是否接受“二十一条”,只要革命党能维持与日本的友好关系,就肯定能从此事当中获益。如革命党人王统一分析,此次交涉有两种可能:如果交涉不成功,中日两国可能兵戎相见,袁政权必然崩溃;如果袁氏接受“二十一条”,则必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浪潮。无论哪一种情况,对革命党人而言都是夺取政权的好机会。显然,王统一的分析,其实也正是孙中山的认知——在孙氏看来,此时此刻,不对“二十一条”表态,努力维持与日本政府的关系,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若受舆论所迫必须表态,也须尽量将矛头转向袁世凯,而不能损害与日本政府的关系。

  日本政府当然也有自己的算盘。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曾向日本外相加藤高明建议:如袁世凯不肯轻易应允要求条款时,“即煽动革命党、宗社党以颠覆袁政府之气势,加以威胁”;若能说服袁世凯允诺“二十一条”,“即保障袁大总统的地位及其身家之安全”,“严格取缔革命党及中国留学生等。”事实上,日本政府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在整个交涉期间,日本政府不止一次将革命党的起事计划透露给袁世凯,以此迫使袁氏不断做出让步。换言之,孙氏对“二十一条”的沉默,成了日本政府攫取中国利益的有力工具。

  日本侵占山东,孙中山获日军支持在其控制区发动“山东起义”

  1916年初,袁世凯称帝,其一贯的支持者如梁启超等也纷纷弃之而去,袁氏陷入众叛亲离的局面。日本政府随之调整了自己的对华政策,认为“现在,采取让袁彻底退出政治之手段,同时采用扶植我政治势力之手段为有利”,开始反对袁世凯,转向在东北扶植宗社党、策划满蒙独立运动;在南方支持反袁运动,资助岑春煊。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也是日本政府选定的扶植对象之一。

  获得日本政府的支援之后,孙氏很快选择在山东举兵起义。之所以选择山东,主要是考虑到其属于日本的势力范围,起义之后,袁世凯的部队不敢进入日军控制区讨伐起义军。据参加此次起义的辜仁发回忆道:

  “1916年春,山东的武装力量,组织工作已有成效。居正、吴大洲、薄子明、夏绍虞、邓天已等于5月4日在胶济铁路沿线各县发动起义,占领了潍县、高密、周村,打起反袁旗帜。……这时山东半岛已在日本势力范围之内,周村以东并无北洋军。加以日军的暗中支持,所以革命军很容易地占领了各据点。……。革命军起义后,由于在日军势力范围内,北洋军第五师不敢开到胶东来,因而革命军很顺利地占领了昌乐、益都、博山、邹平、寿光、桓台等十余县。”

  这样一种在日军卵翼下的“起义”,形同闹剧——事实上,日军并非“暗中支持”,约两百余名日军直接参加了战斗。6月份,袁世凯突然去世,段祺瑞执政,日本政府调整其对华政策,孙中山再次被抛弃,这场闹剧般的“起义”,也随之夭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