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防治PM2.5真的能成为我们的生活吗

http://www.CRNTT.com   2012-01-10 11:32:10  


一些环保部门开始监测PM2.5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降低PM2.5做一些贡献,以实际行动参与环保渠道的建设?
  中评社北京1月10日讯/“PM2.5一方面考验着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有无剔骨疗伤的胆识,另一方面也同样考验着普通民众能不能实现环保观念的全新转型。树立环保理念,不应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或者一场短暂的行动,它必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国青年报》今日登出评论员陈方的文章“防治PM2.5真的能成为我们的生活吗”,全文如下:

  1月6日,北京市环保局首次公布了过去10年北京市PM2.5浓度数据,结果并不出人意料。虽然相关部门称北京PM2.5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但2010年的平均值仍然超标一倍。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说,“PM10还大幅超标,公布PM2.5意义不大,作为环保治理的一个步骤来说,现在还没到探讨防治PM2.5的阶段。”(《齐鲁晚报》1月9日)

  杜少中说的是实话,因为PM10的污染监测和治理还没有实现。以北京为例,去年北京的PM10超标20%以上,今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很严重,还没有达标。作为环保治理的一个步骤来说,现在如果把过多的财力和人力放在PM2.5的监测和防治上,恐怕不现实。

  不过,与杜少中“保守”的态度相比,公众或许更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都将打响这场声势浩大的“PM2.5攻坚战”。回顾PM2.5面纱被揭开的过程,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形成了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

  而事实上,这场良性互动或许才刚刚开始。随着公众对PM2.5了解的深入,我们已然发现,PM2.5这个新词虽然刺痛了在雾气弥漫的环境中生活的国人神经,但它考验的却是节能减排的老话题。

  以北京市为例,有关研究表明,北京市PM2.5约60%来源于燃煤、机动车燃油、工业使用燃料等燃烧过程,23%来源于扬尘,17%来源于溶剂使用及其他。所以说,PM2.5治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机动车出行、餐饮油烟、喷涂喷漆装修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PM2.5这个看似“新鲜”的热点话题一下子“退化”成节能减排的老话题时,不知道公众对其迸发出的亢奋度还能保持多久?每一次环境危机,都会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这次关于PM2.5的讨论同样如此。PM2.5监测标准出台,无论对政府环保部门还是普通民众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多少有些让人担忧的是,当PM2.5从一个陌生新鲜的概念,回归到“节能减排”的老话题时,公众会不会从曾经的亢奋变成“审美疲劳”?

  节能减排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在普通民众的认知里,节能减排更大程度上体现为政府行动。比如,提升产业发展结构、改善技术节能体制以便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等等,这些“宏大”的命题,普通民众是无力解决的。事实上,PM2.5的正式亮相,确实也为政府审视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角度,PM2.5背后的减排重任,更加考验政府打造“绿色经济”的能力和智慧。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PM2.5也让普通民众直面污染严重的现实。

  降低PM2.5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部分,但同等重要的是,必须严控机动车污染。绿色出行,应当成为每一个负责任公民的必须之举。攻坚PM2.5,你我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成熟的公民社会里,公民不仅应该珍惜知情权的获取,更应该在获取知情权之后有所行动。之前,很多人都参与了果PM2.5的讨论,甚至很多地方的民间环保组织,都在发起自测PM2.5的行动。如今,一些环保部门开始监测PM2.5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降低PM2.5做一些贡献,以实际行动参与环保渠道的建设?

   PM2.5一方面考验着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有无剔骨疗伤的胆识,另一方面也同样考验着普通民众能不能实现环保观念的全新转型。树立环保理念,不应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或者一场短暂的行动,它必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