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婚前守贞教育:很傻很天真

http://www.CRNTT.com   2012-02-13 11:27:55  


贞操观念是男权社会产物,本质是将女性商品化成为男人的附属品
  中评社北京2月13日讯/38岁的单身女硕士涂世友建全国首个贞操网“押品贞操网”,倡导婚前守贞,并在微博上晒处女鉴定报告,自称“贞操女神”。去年亦有人大代表柏万青抛出“贞操是女孩最贵重的陪嫁”这样的雷人论调。自己选择婚前守贞当然是个人自由,但不意味着这需要推而广之。

  一、贞操观念从何而来?

  贞操观念源于私有制的强化,“血统论”和“财产继承的需要”催生贞操观念

  贞操观念的出现,与私有制的发展密不可分。一夫一妻制确立以后,出于维护私有财产及维护家族利益的需要,男人要求后嗣必须是自己的血统,不允许“野种”抢夺自己的财产。因此,为了确保所生的人事自己财产的合法继承人,男人势必对女人有所要求,贞操观念应运而生。在人类婚姻向单混形式转化的过程中,有的地方甚至有残酷的“杀首子”习俗,确保本血缘子女的财产、门第继承权,这也是强化私有制的一种手段。但贞操观刚出现时,并不像后世那么严厉,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一书中说:“盖古代男女际会,本极自由,虽以礼法束缚之,终非旦夕所能变也。”它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宽到严的历史发展过程。

  贞操观念在宋代以后成为精神桎梏,“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就中国而言,先秦时期的贞操观念比较温厚,虽然《礼记》中有“夫死不嫁”之所,但对婚前要求不多,也仅是宽松的伦理思想,并未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秦汉时期贞节观念有所发展,汉朝经学家刘向编《烈女传》,女圣人班昭又撰写《女诫》,为女子制定规范,其中“贞顺”、“节义”等为重要内容。到了公元531年,隋高祖杨坚下诏令:“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令的形式禁止一部分寡妇改嫁。

  贞操观念真正深入人心,是在宋代以后。经周敦颐、二程、朱熹等理学大师们的大力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一套说教逐成为人们的精神桎梏。到元、明两代,贞节观念则被推到了极致,妇女不但不能涉及于性的淫污,连皮肤和手臂也不能和除丈夫以外的其他男人接触。元大德年间有一寡妇马氏,乳生疡,恐为男子看见,不医而死。元明善作了《节妇马氏传》,对此大加褒扬。到了清末民初,才有学者和知识分子从男女平等、追求个人自由等角度对封建“贞操观”展开了批判。

  二、婚前守贞教育矫枉过正

  婚前守贞教育多为“恐吓式性教育”,片面夸大婚前性行为的危害。

  如果说倡导婚前守贞,旨在让青少年在性行为上注意安全,更加谨慎,其实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无论是“押品贞操网”,还是此前浙大的“婚前守贞课”,都是片面化的性教育。押品贞操网上的公告里写道:“男人只有找到一个处女,才能生下一个属于他的真正纯洁基因的孩子。处女初夜时,男子精子进入体内,发生自溶。女人以后和老公怀的孩子可能会像初夜的男人。”很多婚前守贞的教育更是将“婚前性行为”等同于“性滥交”“怀孕”“性病”,完全是恐吓式性教育。

  性学家方刚曾经概括了恐吓式性教育的三大特征:第一,只讲关于性的负面信息,专讲性会让人得病。一些放映的视频里面充斥着性病就和艾滋病的恐吓。第二,夸大关于性的负面信息。似乎只要有婚前性行为,就必定有悲剧发生。甚至个别案例称,有婚前性行为的人80%婚后都会离婚。第三,偷换婚前性行为的概念。事实证明,若两人相爱相守,婚前性行为也可以是非常安全的。而在偷换过概念的性病艾滋病恐吓中,婚前性行为似乎都是“淫乱的”、多性伙伴的、高风险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