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央投资资金减少或拉开政策调整序幕

http://www.CRNTT.com   2009-04-30 09:42:42  


 
  这样的尴尬揭示了当下财政政策的局限。换言之,既有的财政政策工具在选项上侧重于直接参与,而相对淡化了对内生经济增长动力的维护。前者固然能够对宏观经济指标优化发挥直接作用,但却存在着持续性与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市场内生增长所带动的需求才更加理性,而很多政策主导的项目往往会出现背离市场需求的问题。

  以钢铁行业而论,之前依照相关的产业结构优化导向,国内钢铁企业侧重于大力发展高端板材,逐步淘汰线材、螺纹钢等“低端产品”。但遗憾的是,在此次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主导的投资项目却选择了见效最为迅速的“铁公鸡”——铁路、公路和基建等。而这些项目投资所带动的钢材需求恰恰就是线材、螺纹钢等建筑用钢材,反之,板材等所谓的高端产品却并无用武之地。

  这就是市场理念给行政思维开的玩笑。尽管表面看来无论是“淘汰落后产能”、还是“投资拉动经济”都是正确的决策,但是行政思维却很难磨合其中的市场逻辑矛盾。以此观之,面对严峻的经济下滑风险,在基本实现了“救急”的政策目标之后,需要更加冷静地思考与观察,而并不是简单的数字依赖。

  由此观之,由于项目“成色不好”以及审批制度的严格,导致第三批中央投资资金规模减少,其实是一件好事情。它表明调控者在思维上的积极调整。事实上,如果把政策实施视为治病救人,那么之前的政策核心是挽救垂危病人。而随着好于预期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以及PMI等先行经济指标的好转,表明中国经济已逐步从最困难的时期走出来,当下的政策选项应转而侧重于病体的“调养与恢复”,而不再是大用猛药。

  以财政政策而言,除了直接的政府项目资金投入外,立足于“调养”的政策还有很多,比如减免企业与个人的税费开支、优化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结构等。这些政策的效果侧重于扭转居民终端消费不足的局面,有助于实现居民“有钱可花、有钱敢花”的目标。而经由终端消费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才是市场自发选择的淘汰与优化机制。就以当下的经济形势而言,的确已经到了对“保增长”政策工具进行积极调整的时候,第三批中央投资项目资金规模的减少或许正是相关政策调整的序幕与开端。

  (作者系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