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美国模式既非完美,也非邪恶

http://www.CRNTT.com   2009-01-23 10:29:18  


 
  美国模式的特征之六,是华尔街的恶意定价和市场操纵。

  次贷危机中,华尔街名声扫地,世界银行副行长批评华尔街高管的天价薪酬是不道德的,新兴市场国家批评华尔街的CDO、CDS等复杂衍生品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有毒资产。问题可能比上述批评更严重。次贷等产品究竟是被低估风险、高估收益的错误定价,还是具有道德风险的恶意定价?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是被人为操纵,还是真实地反映了供求缺口?

  我们只能这么说,有毒资产的恶意定价,在被和其他类型的资产组合成资产池进而证券化的过程,是具有滥用GSE担保的道德风险的,而2003年之后原油衍生品交易量急剧放大到相当于现货规模的十倍以上时,主要原油衍生品交易商几乎清一色是美国投资银行。新兴经济体没有次贷证券化市场,也没有具有全球影响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华尔街的贪婪就在联邦政府的眼皮下,直到2004年4月,美国SEC还在放松证券代理和经纪业务的要求,使得银行杠杆进一步推高,而甚至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不到半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仍以157号和159号文件全面确立了公允价值的引入问题,使得会计审计等部门对资源和复杂衍生品的估价无所适从。次贷危机看起来更像是一场金融监管者有意无意监管懈怠的危机。白宫和华尔街之间的确更需要防火墙。

  美国模式的特征之七,是美国实体经济创新浪潮消退之后,金融危机往往接踵而来。

  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型服务业的兴起,到21世纪新经济的盛行,每一次创新浪潮退潮后,都是危机的降临。新经济有力地提升了美国实体经济的竞争优势和劳动生产率,使得全球失衡现象让位于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进程。过多的美元流动性在创新不断被蜕变成泡沫消除掉,而今的情况也相当类似,如果美国没有在移动互联网、新材料、节能技术等方面出现创新和产业集群,那么美国要走出次贷危机,恢复到GDP年均3%以上的增长就遥遥无期。这就令人不能不考虑,是不是美国经济失衡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

  美国模式的特征之八,是白宫在次贷危机救助过程中的迟缓和软弱。

  中国国内媒体习惯于把保尔森和伯南克描绘为挽救美国金融危机狂澜的英雄人物,而他们很可能既是次贷危机答案的组成部分,更是问题的一部分。伯南克的“直升机理论”和“印刷术理论”不会消退,因为美元霸权虽然弱化但是幷未根本动摇。保尔森用现金换垃圾(cash fott rash)的进程不仅昂贵而危险,保尔森等人的危机救助思路集中体现在紧急经济稳定方案(emergencyeconomicstabilizationact)和问题资产清理计划(troubledassetsreliefprogram)当中。这因循了储贷危机中的RTC模式,从资产方入手清理可能使得不良资产越清理越多,金融体系越来越难以顺畅运作。是在危机中打开了潘多拉盒子。而日本和中国的金融改革经验都显示,与其从资产方入手,不如从资本方入手,通过注资(recapitalization)维持公众信心和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的能力。

  另外,从理性角度是否应该救助雷曼公司,也值得再斟酌。危机爆发几乎两年来,美国的确在危机救助措施方面乏善可陈,严重拖累了全球危机救助进程。

  综合来说,美国模式赋予了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太多的特权,赋予了美元太多的霸权,新兴市场国家的净储蓄是对美国模式无原则的姑息妥协。

  次贷危机暴露出当前的全球化几乎就是美国化,当前国际经济失衡几乎就是美国经济失衡。美国模式的问题,被通过美元霸权和全球化放大到地球的各个角落。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权利和义务严重不对等的美国模式,美国应该在危机中认真反思自身价值观、社会、政治、经济和金融各个层面盘根错节的结构性问题。

  次贷危机根源于美国也爆发于美国,全球经济的复苏需要美国在谨慎利用其特权的同时,更大程度地承担国际义务。

  。(作者钟伟是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教授)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