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让抗议示威“变味”的人在想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2-09-30 07:42:11  


 
  这其中为数最多的,恐怕是“从众者”。他们上街的目的,原本要么的确是呼吁爱国、保钓,要么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旁观者、路人,但一旦被人头攒动、旗帜飞扬、口号此起彼伏的热烈氛围所感染,一时间忘却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油然产生一种力量感、使命感和“大角色感”,仿佛自己不再是那个寻常的甲乙丙丁、张三李四,而瞬间脱胎换骨,成为置身历史大事件、举手投足间很可能改写历史的“大人物”。

  此时此刻,他们会陡然迸发出许多冲动因素,这些因素会刺激他们想平素之不敢想,做平素之不敢做,在汹涌的人潮中让自己的破坏欲或破坏力充分发泄出来——尽管时过境迁、人潮退去,他们或许是最快清醒、后悔,甚至不知所措的一群。

  相对而言,他们在“变味”中的行为是被动的、从众的,就个体而论破坏力不强,但由于人数众多,所形成的合力却是极其可观的,在某些时候更让“爱国运动”和“打砸抢”之间界限模糊,令制止、查究变得更加困难。

借机发泄的“投机者”

  一些原本就对社会不满的人群,借“公义”为私欲做伪装,借机“搞大动静”,是极富破坏性的一群,是导致“变味”现象发生的最重要腐蚀剂之一。

  有些参与“变味”的人,原本就是社会的失落者、不满者和弱势群体,平日里得不到机会宣泄这种不满,或即便宣泄也找不到听众,得不到“广播”的机会,如今见“大场面”风起云涌,觉得法不责众,正是自己借机发声的好时机,便充分调动自身能量,竭力“搞大动静”。

  2005年法国的“九三省骚乱”就是典型范例。那年10月27日,该省两名北非裔少年为躲避警察追捕,在变电站里触电身亡,导致蔓延整个大巴黎地区的大规模骚乱、打砸和焚烧汽车事件,其中大多数参与者,都是生活在九三省等巴黎远郊区的青年贫困者、尤其北非移民后裔,他们苦于长期受歧视、高失业率和不被社会重视,借机发泄其愤怒情绪,导致事态的扩大和恶化。

  此次保钓行动中,许多失控场面中,都不乏这些原本就蓄积不满情绪的人群活跃其中。

  见“爱国”“抗日”“保钓”等旗号号召力强大、群众基础雄厚,便扯起大旗做虎皮,打着这些冠冕堂皇的旗号,行牟取私利之实,是某些人参加“群众运动”的真实目的。

  这种借“公义”为私欲做伪装的人,古今中外历次群众运动中都存在。

  去年8月英国托特纳姆骚乱,尽管起因是一名黑人青年马克.达根被警方射杀引发抗议,但借此一哄而起的抢劫行为,竟导致一亿英镑以上的公私财物被抢劫;

  去年6月15日,加拿大温哥华市“斯塔利”骚乱,起因是该市加拿大人冰球队在斯坦利杯决赛中失利,但寻衅者却借机洗劫了市中心多家大型商场,并将财物据为己有。

  此次抗议示威活动中,西安、长沙等多个城市都出现了打着“爱国”旗号吃霸王餐、打劫便利店,甚至抢劫首饰、名表的行为,他们都属于这一类投机者。这些人绝对数量并不多,却是极富破坏性的一群,是导致“变味”现象发生的最重要腐蚀剂之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