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月刊: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两岸命运共同体

http://www.CRNTT.com   2025-01-12 00:01:13  


 
  (三)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两岸民众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

  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一脉相承,构成了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灵魂与自我。自我需要整合过去、现在与未来,形成身份同一性,才能更好激发个体发展潜能。实践中用历史发展的整体观,发掘两岸发展史料,唤醒文化背后的“集体潜意识”,拓展共同体记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纽带。鼓励学界探索两岸各种无法割舍的关联,人物和事件的历史痕迹与交互脉络,发掘律法、信仰,风俗习惯等蕴含的闽南特色及中华文化基因,强化闽南文化符号系统。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寻根、学术交流、文艺演出等的交流互动,如利用文庙、妈祖庙、保生大帝庙、关帝庙等组织丰富的民间信众活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是需要讲述的,心理治疗上强调同样的故事从积极的方向不断讲述,会塑造出积极的性格。推动各种形式的闽台家庭、家族口述史研究,讲好家庭家族奋斗史、迁徙史,给后辈以精神启迪,提升两岸命运共同体精神凝聚力;创新中华文化的传播模式,提升其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如风靡网络的《黑神话:悟空》就是成功的案例,未来要开发更多融合中华文化基因的作品,把年轻人的民族意识与自豪感调动起来。该策略主要满足共同体归属与爱的需要,该需要在适当的物质和安全保障下是共同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搭建互动平台,鼓励台胞为两岸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重视台胞的建议和需求,搭建互动平台,广开建言通道,满足共同体的尊重需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笔者通过访谈发现,目前在大陆工作的台胞,经常担忧未来养老问题,又如购买不动产贷款、生育、教育等政策,也让他们感到困惑。要搭建互动平台,让台湾同胞有“求”即可“诉”,有“诉”即可“回”,切实保障台湾同胞被公平公正地对待。各地根据实际,设立台胞服务站,网络、现场互动结合,如在市政服务中心建立专门工作站,提供信息咨询、意见收集及纠纷协调等服务,可参考或纳入12345政务服务平台系统。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提升实效,定期发放方便台胞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指南等,做好宣传告知工作。鼓励台胞为大陆的经济发展、教育文化、祖国统一等进言献策,激发互助关爱意识,为示范区建设创设良性生态环境,激发两岸命运共同体发展潜能,提升彼此的信赖感与心灵契合,增强两岸一家亲意识。

  (五)改善两岸民生,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改善民生、为民众谋福祉,是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任务,是作为有机体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价值追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属于自我实现需要阶段,该需要的满足伴随了充实、有价值和幸福的体验,对祖国统一大业有很大的感召力。实践中需关注两岸民生,加强监督,如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台当局不顾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坚持将抗疫政治化;近年民进党当局不断将两岸宗教文化交流扣上政治帽子,阻挠民众信仰自由,恶意阻挠台立法机构对监督制衡台当局相关法案的正常表决工作,损害岛内民众的政治诉求等⑫,对于台当局罔顾台湾民生的做法,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提出抗议和批评,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台胞要和平、要交流、要合作、要发展、要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要不断提高两岸民众的工作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感价值感,激发起内生发展的精神内核,从而增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耐挫力和心理弹性,自觉抵制内外干扰,消除“日本殖民情结”对台湾社会的不良影响。

  综上分析,上述五方面策略基于五层次需要的满足提出,从发生发展角度看,是依次递进的关系。首先建设起一定的人、财、物基础后,催发共同体产生对稳定安全的需要,进而追求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发展起亲近相爱的愿望,在亲近相爱过程中,相互尊重、积极互动,不断实现心灵契合,自觉投入到求发展、谋福祉的价值实现之路上来。上述五层次需要彼此依赖、不可或缺,因此追求各层次需要的整体系统满足是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闽南师范大学台湾现实社会与政治研究专项“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阈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策略初探”(MSTW2024009)的研究成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