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新空间

http://www.CRNTT.com   2015-06-21 08:13:20  


 
  第四,中国经济空间和城市体系的新格局的形成是三大经济规律使然。

  其一是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提出的中心—外围模式理论,中国经济空间的中心—外围格局兼具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目前集聚效应占主导地位,未来扩散效应将发挥更大作用。

  其二,交通体系的发展产生了地理收缩效应、线带效应和网络效应,是重构中国经济空间和城市体系格局的主要支撑。

  其三是断裂效应。美国经济学家滕田昌久和克鲁格曼提出了城市体系倒“S”波浪形理论,即城市体系中存在着城市潜力与其距中心城市距离之间的倒“S”曲线。当曲线的相邻波峰间隔较大时,便会产生城市体系的断裂效应,具体表现为小断裂和大断裂。小断裂表现为两个较小中心区之间的断裂,空间轴带一侧要素向另一侧的单向流动造成两端城市体系的分离与失衡,网络发展战略可以缩小断裂区与中心区的差距。大断裂表现为大中心与大外围的分界式断裂带,在较长时间内难以改变,例如东经110Ο线的山区绵延带对中心群网城市体系和外围群带城市体系的区分。

  未来三大经济规律都将产生作用,网络效应将扩散全域,中国将在东中一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范围的协调发展。但三大效应的释放是一个有序过程,现阶段中心—集聚效应占主导,网络效应主要作用于东中部,外围仍以线带效应为主。因此,在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空间的中心—外围格局和城市体系的“一团五线”格局将不断强化巩固,中国也必须顺应趋势实施针对性的发展战略。

  五大战略建议

  文章指出,中国现有的空间战略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东部先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战略彼此分割,未能实现互联互通;第二,“两横三纵”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是全国统一的以线带面,未能考虑区域差异,实现差异化发展;第三,增长极战略极化效果明显,但带动作用不足,未能发挥网络效应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针对这些不足,对未来中国经济空间和城市体系发展有以下建议:
 
  一是调整空间布局战略,即从四分区到二分区。将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政策扶持”二分区。东部和中部形成自主发展区,采取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规律促进东中一体化;东北和西部构成政策扶持区,采取政策干预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更加重视通过政策扶持矫正外围的市场失灵。

  二是调整中国城市体系空间布局战略,推进“一团五线”发展格局。未来应顺应“一团五线”的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城市体系网络化、集群化。

  三是实施“东中一体,群网带面”战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经济空间格局也必须由不均衡发展迈向均衡发展。东中一体化应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制度一体化为支撑,以市场一体化、要素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为核心内容。

  四是实施“五线带面,开放互联”战略。政策扶持区重点依托五线,以线带面发展。顺应“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做好五线沿海沿边互联互通,实施陆海全方位的开放互联战略。

  五是实施“以点带面,适度平衡”战略。应充分考虑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需要,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城市、集镇、村寨、口岸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以点带面、适度平衡”战略。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