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台湾民主治理与公民社会的落差

http://www.CRNTT.com   2010-10-03 08:57:06  


 
  首先,政治学者指出公民与政客、政党连结有三种:以个人魅力为基础的奇理斯玛型、以特定物质诱因作为基础的侍从主义型,以及以政策为基础的纲领型。台湾过去的地方政治是地方派系主导的侍从主义,亦即地方派系用经济利益来交换选民的政治支持,因此选民不会自我组织起来监督政客或进行公共参与。时至今日,虽然许多地方派系已经式微或者重组,但在许多地方政治中,选民与政客的关系仍然主要是侍从主义的交换关系,很难成为主动的公民。

  另一种选民与政党的连结是基于政治认同。这种强烈认同立场的连结使得公民可能忽视对政治人物在政策上的监督,反之政治人物总是可以透过诉诸强烈认同立场来作为他的政治武器,这就是所谓深蓝或深绿的群众。

  但在这两种选民之外,未必就是特别积极的公民。威权时代下,统治者畏惧民众政治化、打压社会的公共领域。民主化至今,虽然台湾社会出现许多活跃的公民团体,但是整个社会仍然缺乏对公共政策的严肃讨论,大部分选民也漠然于问责政治人物的重要性,所以许多NGO往往只能不断大声呐喊,唤起公众对某些议题的关注。只有到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才在民意调查或偶尔上街头表现出愤怒。大部分时间他们是选择几年一次的通过选票表示意见。

  换言之,如果侍从主义下网络的选民、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选民是容易被政治动员的,那么这两者外的许多公民,只会是扮演“选民”的角色,而没有更多公共性。

  尤其,原本在公民社会对政治的制衡与问责中,媒体应当扮演最关键的角色,去促进公共辩论、监督政治领域。但台湾的媒体,尤其电视媒体,却不断自我阉割。他们最喜欢批评候选人只打口水战炒新闻,却不端出牛肉,实情是他们自己对牛肉、对公共政策毫无报道兴趣。尤其是那些政论性、谈话性节目,口水不比政治人物少,头脑也不比政治人物复杂,却终日自以为代表民意在电视上乱砍。媒体的八卦化、琐碎化、肤浅化,使得他们和政客一样被视为最不被民众信任和尊敬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