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中国农业如何应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10-01-13 09:27:15  


  中评社北京1月13日讯/2010年1月1日,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成立了。第一财经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文章分析,这一自贸区的成立,对于中国农业的影响如何?

  一

  文章认为,短期来看,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后,中国制造业机会很大,但农业面临巨大挑战。农业必须在战略上进行统一谋划,防止各自为战,重点要在产业集聚、加工贮藏及产品品牌上下工夫。

  中国与东盟形成自由贸易区,采取零关税,面对的是19亿的庞大人口群。由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的世界工厂的巨大规模,在最初的几年,中国制造在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中能够获得不少优势。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这种制造业优势很可能面临越南、柬埔寨等更低成本国家的威胁。目前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的投资者在面临内地土地成本升高、人口红利将尽、污染加剧等多种困境之下,已开始进行产业转移,不是转移到中西部去,而是把工厂开到比中国劳动力成本更低的越南等国去,这种三明治效应,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的制造产业升级不及时,将会面临人去楼空的局面。

  整体来看,与东盟形成自由贸易区,中国农业短期面临的挑战将很大。原因很简单,这个自贸区里有一个从世界来看都极为强大的农产品出口大国——泰国,还有成本比中国低很多、一直雄心勃勃、目前农产品出口已初见成效的越南。

  虽然近年来泰国国内政治形势动荡不安,但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泰国的正大集团在饲料等方面雄居前列,泰国的大米出口在全球已形成品牌优势,尤其是近年来泰国政府的各种惠农政策并不比中国少,针对中国市场的开拓也一直是泰国农产品出口战略的重中之重。

  所以说,中国的农产品如果不制定明确的对东盟国家的出口战略,充分整合国家优势资源,要想有所作为,难。

  二

  文章表示,近期看,中国与东盟农业的互补性难以体现出来,中国具有的优势农产品短期内在东盟难以有大的市场有效需求。

  东盟位于亚热带与热带,中国不少地区属于北方气候,呈现出农业产品的互补性,但这种优势互补性难以体现出来。

  原来有人设想,中国有北方农产品如水果蔬菜等方面的优势,能在与东盟农产品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但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农产品与别的商品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饮食文化形成往往需要数千年,而一旦口味形成就很难改变。也就是说,农产品等食品的消费有很强的文化与地域性差别。这就像我们从小在中国长大,养成了一个“中国胃”,成年后无论走到哪里,这个“中国胃”都是很难改变的。而一般的家电产品则没有这个特点。

  中国北方产的水果,比如苹果、梨等,北方人爱吃,但位居东南亚的东盟民众长期食用亚热带的水果与蔬菜,对北方水果的有效需求究竟有多少,不能做过高期望。食用大米倒是自贸区内有共同性的,但中国的大米与泰国、越南等国的相比,没有竞争力。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已变成大米净进口国,近年来泰国的香米大量进入,成功抢占了中国高端米市场的不小份额。

  三

  文章指出,中国亚热带水果蔬菜面临市场流失危险。与东盟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生产处于尴尬地位:自然资源不占优势、技术不占优势而成本又居高不下。

  近年来,中国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已形成大规模的亚热带水果种植区,包括香蕉、龙眼、芒果等,发展很快。但由于北方地区对这些产品目前还处于尝鲜阶段,难以形成大的消费规模,再加上产销地之间路途遥远,小生产大市场效应明显,导致每年都出现大规模的卖芒果难、卖香蕉难等问题。今年广西部分香蕉产区的价格甚至已跌至每公斤2分钱。

  与东盟国家形成零关税后,中国的这部分亚热带水果并没有任何优势,反处于劣势。主要是芒果、香蕉等亚热带水果喜热,中国的自然纬度与东盟国家相比,偏北,热度不够,在自然条件上已吃了亏,再加上目前中国的小规模分散生产,就更难形成集聚效应,农产品加工业也跟不上,贮藏保鲜技术落后。这个矛盾未来将会演变得更加严重。

  四

  文章提出,对此我们应如何进行应对呢?在战略上,中国应采取从农业产业化到农业产业区,形成“一镇一品”、“一县一业”集聚农业发展战略,加强农产品贮藏加工与品牌建设。

  为了让中国农业在东盟国家中形成竞争力,中国必须要有明确一致的战略设计,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改变目前各自为战的局面。具体来讲,应该在农产品产业集聚、品牌建设及农产品加工贮藏等方面下工夫。

  近年来中国山东的寿光蔬菜已尝到了集聚效应与树立品牌等的甜头,在对日、韩等国的蔬菜出口中显出优势。未来在与东盟的农产品出口竞争中,中国的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区应进行区位规划布局,形成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在“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等方面下工夫,在优势农业产业区内重点打造全产业链,加强农产品贮藏加工扶持,精心打造强势农产品品牌,形成集聚效应与产地品牌效应,最终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