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台湾2024选择的评估

http://www.CRNTT.com   2023-08-12 00:00:30  


 
  在以中美对峙为代表的陆海对决下,面对几乎不可避免的宏观态势演进,台湾所选择的地缘角色则对自身尤为重要。在中美台战略三角中,考虑到美国对台湾始终存有的地缘战略需求与中国大陆坚持到今的和平统一方针,台湾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五种,分为三类角色:或者对中或者对美的侧翼;略偏向美方或略偏向中方的避险伙伴;以及中美两方都争取的枢纽。按照纯粹的理论演绎,维持尽可能多的友好关系及尽可能少之敌对关系是角色的最佳偏好目标,则枢纽的角色效益要高于避险伙伴,避险伙伴则高于侧翼;后者意味着自身彻底之“棋子化”“边缘化”从而存在于大国博弈中被利用、被牺牲、被交易,乃至被出卖之风险。而可行性上,枢纽的可行性最具艰难,其牵系到的大国平衡之术不仅妙用存于一心,且系于其不可控之大国权力互动进程;在现实性上,李登辉、陈水扁与蔡英文三届政府均选择了“对美方之侧翼角色”。而马英九开创了台湾的另一种可能性:“兼顾大陆的避险伙伴”,其路线之“亲美友日和中”首次将“和中”之兼顾中国大陆的安全抉择化为现实,凭藉的则是“中华民国宪法”之“一国两区”条文。中美对峙是陆海地缘态势演进所决定的,难以避免,而台湾理论上最佳的角色偏好为保持等距之“枢纽”,即使其可行性上操作难度属最大,而于现实性言,历史所见证的台湾之现实选择无非“兼顾大陆的避险伙伴”与“对美方之侧翼角色”两种。2024的抉择亦是如此:在中美两强对峙的态势下,台湾是选择将安全基点操之于己、获得力所能及之平衡度,还是选择完全侧翼于华府?后者实质包含着被利用、被牺牲、被交易,乃至被出卖之风险?另外则亦需附上对中美陆海实力消长的结局预判作为长期参考,即理性而非感性地看待中国大陆是否会崛起。

  政治周期线视野,在于对任何一位政治人物而言,当其内部权力稳固的时候,制定和执行对外政策时就会拥有较大弹性;这里的“弹性”分两个层面:软的可以更软(对外作较大让步/尝试冒险性接触),硬的可以更硬(采取军事或准军事手段);而当政治人物面临选举/换届等压力的时候,对外态度通常会趋于强硬:比如1996年台海危机和2022年围台军演,均发生在政治周期中间节点之前。测度权力巩固与不稳定之时间节点,则但凡存在选举制的政治体系内,政治人物在刚刚胜选时声望最强,之后逐渐减弱,至下次大选前跌到谷底;而于继承制下,政治人物在刚刚上任时最弱,之后逐渐巩固增强,不过在政治周期交接处会发生波动(变弱)。以台湾为样板,例如台湾政治人物在选举期两岸路线上几乎毫无作为,两岸问题上一片强硬,唯恐因示弱而丢失选票。不仅民进党如此,国民党也类似,只有到了选间期,才会回归两岸政策本身,乃至马英九执政八年未能有敢一晤大陆领导人直至选举临近结束,了无挂碍,无挂碍故方得成行。又譬如政治人物胜选之初,大有两岸关系开创擘画之心力,如陈水扁之“四不一没有”,而蔡英文胜选后即宣示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关系,一度被大陆认为是“未完成的答卷”(重点在答卷二字之褒义定义)。而当支持声量下滑则不惜诉诸两岸关系的对抗性;此种具有独派色彩的台湾领导人之“对抗性曲线”在学界已有呈现。

  审视2023~2027年间大陆、台湾和美国的政治周期节点。大陆方面的政治周期节点在2027中共二十一大之政治议程,于最初的2023~2026年11月大陆都应处于稳固状态。而及至2026年末,大陆方面的耐心可能会有所降低,强硬立场或将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方面的政治周期节点在于2024与2028年两次总统大选,2023下半年中美关系仍存在缓和的可能性,进入选举周期则对华维系缓和难度较大。而2024年大选后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于2025-2026年均构成中美关系的重要窗口期,届时若无法达成谅解则又各自进入政治周期节点。台湾方面的政治周期节点即2024年的选举,选举结果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而2025—2026年中美亦有缓和的时间窗口,其间对于两岸关系的外生影响亦是攸关。鉴于包括美方在内相关人士多预判2027年是大陆涉台举措的重大观察节点,则2025—2026年对两岸关系的走向影响深远,可能关乎中程乃至终程的解决方案产出。审视台湾2024的选举结果,其能否做出合理的两岸路线抉择,决定了大陆方面的涉台回应,此间大陆的回应能力是较具弹性的。而正确地选择中美的缓和窗口则有希望让两岸关系起死回生,反之可以预料的是两岸关系的螺旋式下降与安全困境持续。如进程的恶化会随2027与2028年中美新政治周期节点的到来,则两岸关系的最坏预判或许会伴随偶然性而成为现实。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