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郑永年:中国的改革需要“给力”

http://www.CRNTT.com   2011-02-08 09:19:49  


 
  今天中国改革缺乏动力,就是因为既得利益坐大,而中央政府和人民之间又不能互相“给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中国所取得的成果就是政府和人民互相“给力”的结果。在1980年代,当时的执政者“给力”社会和人民,最形象的说法或者政策口号就是“放权让利”。“放权”就是中央政府“给力”于地方政府,政府“给力”于人民;“让利”就是中央政府把利益分给地方政府,政府把利益分给人民。地方和人民被“给力”了,又得到了利益,改革就充满了巨大的动力。如果不“给力”于农民,中国的农村改革就不会取得成功;同样,如果不“给力”于城市居民和工人,城市改革也难以成功。

  中国“给力”于社会的第二波,发生在邓小平南巡之后。南巡之后,中国发生了一波更大规模的“分权让利”运动。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抓大放小”改革也是“给力”社会的过程。国家在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给力”自己)的同时,把大量中小型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民营化。尽管在民营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之后造就了中国中小型企业的大发展。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部门,很快就超越国有部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但是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改革动力快速衰退,最终发展到目前停滞不前的状态。也就是说,改革不“给力”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也很简单。1990年代后期以来,被“给力”的既不是中央权威,也不是社会,而是既得利益。

  1994年税制改革是为了强化中央政府的财政力量,这很有必要。但94体制是否真的“给力”中央政府?这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具体分析。94体制的确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但是并没有“给力”于中央政府二次分配能力。94体制“给力”于中央,使得中央的财政收入在很多年里,每年以两位数字的速度增加,但同时中国社会的收入分化和财富差异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增加。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在“给力”自己的同时,没有“给力”于社会。除财政外,其它方方面面的改革也有类似的情形。概括地说,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局面是“集权不让利”。这种局面久而久之,造就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国富民穷”的结局。

  “集权不让利”在导致“国富民穷”局面的同时,大大“给力”了既得利益集团。1990年代后期以来,既得利益集团力量的壮大之速度是史无前例的。有三个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很关键的角色。首先是经济的扩张。不难理解,如果“分权让利”条件下的经济扩张,“给力”的是社会,在“集权不让利”条件的经济扩张,“给力”的自然就是既得利益集团。在任何社会,因为既得利益集团在社会所处的战略地位,其所能分享的经济成果的份额自然也就越大。其次是政府方面缺失有效改革举措。因为既得利益所能分享到的利益份额,本来就要比社会大,为了避免社会和既得利益之间的失衡,政府就要引入有效的改革,来制衡既得利益,把利益导向社会。但政府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其三,更为重要的是两次危机促成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更加被“给力”,即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这两次危机期间,政府为了有效应付危机,通过把大量的国家资源(财政、金融和其它的)导入既得利益群体(如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较之社会,既得利益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希望通过它们来有效抵御危机。

  现在,既得利益集团已经硕大无比。无论是社会还是中央政府,在强大的既得利益面前毫无办法,正在导致诸多恶果。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