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是谁把富士康员工推下楼?

http://www.CRNTT.com   2010-06-12 10:26:31  


 
  把富士康员工推下楼的第一责任人,也许是西方企业的“品牌战略”。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企业把利润最大化,关闭了国内工厂,只经营品牌,而把加工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也就是我们曾经欢呼跳跃的“产业转移”。西方企业家算了一笔账,经营品牌的利润可以达到400%以上,而经营工厂的利润最多只达到100%。

  2000年前后,在中国雇佣一个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是87美分,而在美国、欧洲是10到18美元。让资本家暗自兴奋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加工厂“没有工会、没有罢工、没有福利”,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

  比较一下苹果和富士康的收益就知道,品牌战略是怎样压榨中国工人的。去年苹果的利润率是27%,富士康的利润率是4.3%。生产一台苹果平板电脑iPad,平均成本为260美元左右,最低售价是499美元,最高售价为829美元,富士康的组装费用是11.2美元。就是说,一台按最低价销售的ipad,富士康的组装费只占0.02%。组装费的大头被台湾老板拿走,实际留给中国工人的已经微不足道。也难怪,美国《时代》周刊去年把“中国工人”评为年度人物,是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支撑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

名牌崇拜值得省思

  西方企业的品牌战略经营,把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挤到产业链的最低端。显而易见的是,品牌战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拉大了国内的贫富差距,肥了老板,穷了工人。在世纪之交前后,西方有学者对品牌战略的悲观前景作了这样的描述:“机器消失了,汽车生锈了,人死亡了,活着的只有品牌”。很多社会活动家、人权组织和学者起来反对“品牌战略”,批评品牌战略助长了消费主义,严重损害公民权利。

  但是在中国,品牌战略带来的负面影响远未被人识破。中国的政商界把“一类企业做标准,二类企业做品牌,三类企业做产品”当作金科玉律;中国消费者追逐品牌的热情高涨,以至于全球的知名企业都把最新产品率先拿到中国市场打捞第一桶金。象征家世、财富、身份、地位、角色、权力、声望、荣耀和社会关系的“面子观”,正好和名牌战略天然吻合,使得中国人对名牌的追逐近乎疯狂,“牌子货”成了见面礼,无论送礼还是自诩。西方的名牌汽车、名牌服装、名牌手表、名牌拎包、名牌手机、名牌电脑,在中国市场的售价都比西方高,而这些产品却多是“中国制造”,甚至出现了中国人到美国抢购名牌、“中国制造”回流到中国的现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