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论 】 【打 印
追求V形复苏 会否导致经济震荡

http://www.CRNTT.com   2009-06-10 10:34:16  


中国将呈现V形还是W形复苏,取决于经济政策组合效应。
  中评社北京6月10日讯/国内经济是否已出现了复苏苗头,无疑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对此,一种观点认为,在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下,各种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低谷、开始回暖;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没有经济转型,强求经济的“V”形复苏反而会导致经济的反覆和震荡。 

  解放日报发表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文章表示,判断经济复苏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经济的回暖是来自于实际需求,还是来自于财政扩张政策带来的银行信贷增加?这可以从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现状的分析中找到答案。 

  首先,国内消费波动比预期要小。工业产量的波动,是总需求变化的直接反映。国内消费是任何一个经济体最主要的需求。例如,在中国,过去5年间,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约40%。一般而言,非耐用消费品是顺经济周期的,消费较产量波动要小,比经济周期略微超前,它的上升或下降先于产量的上升或下降;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和投资也是顺周期的,但比产量的波动更急剧,耐用消费品的变动是先行于周期的,投资则往往是在产量变化之后再上升。今年1月至3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3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月1日至3日的节假日消费也出现了增长趋势。这些表明,居民的日常生活幷没有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就耐用消费品消费倾向而言,今年3月,中国汽车销售110万辆,创出历史新高;4月,汽车销售达到115.31万辆,环比增长3.91%。可见,国内消费的波动比预期的要小,实际需求是支撑经济复苏的最强劲力量。 

  其次,出口贸易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逐渐减弱。在出口导向战略的指引下,中国工业经济呈现出高外向度特征。过去6个月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出口部门。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使中国出口贸易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急剧下降。2008年10月-2009年3月,中国进出口贸易连续6个月出现环比下降:出口贸易额从2008年9月的1363.48亿美元减少到2009年3月的902.91亿美元,同期进口贸易额从1069亿美元减少到717.29亿美元。今年4月,则出现了一个变化的迹象:出口贸易额为919.31亿美元,比3月增长了1.82%;进口额为788亿美元,比3月增长了9.86%。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短期紧缩,是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工业发达经济体进入严重衰退的实际体现。今年4月中国进出口额出现增长的原因,则是由于随着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下降逐渐接近底部,是环比增长率下降的趋缓与市场信心的恢复,对消费的需求也将开始进入正常态势。当然,当前工业发达国家经济仍然处在紧缩阶段,其短期内仍难以走出这一轮经济衰退,因此,依靠外部需求增长实现中国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幷不大。 

  文章认为,对于中国经济运行不必过度悲观。分析也表明,中国经济复苏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国内,尤其是国内需求。要调动这一推动力量,应依靠两股政策力量的共同作用。一是以财政刺激计划来扩大投资。当需求下降速度过快,产量进一步减少时,可行的政策就是增加投资,以作为缓冲器来吸收部分产量的下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特征的财政刺激计划,对于钢铁等原材料和机电产品的需求增加具有明显作用。二是以城市化政策来扩大消费基础。在中国的出口结构中,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家用电器,仍然占有较高的比重。除财政刺激方案之外,还应制定可以扩大消费基础的新经济政策,来对冲出口下降带来的巨大冲击,使一般消费品工业能够渡过这一危机。这包括,加快城市化以增加城市居民的数量,形成对一般消费商品的购买力。城市居民数量的增加,能够弥补因出口下降导致的国内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也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复苏的新支撑力量,以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市场力量。 

  文章指出,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从根本上说,它是随着人均收入的逐年上升而出现的。只有消费结构的改变,才会有产业结构改变的根本动力基础。缓解短期总需求下降压力的应对之策,是迅速形成新的需求基础。只有这样,才可能推动下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2009年-2010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迫切任务,是创造总需求,改善总供给,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中国将呈现“V”形还是“W”形的经济复苏路径,将取决于经济政策的组合效应。仅仅依靠财政刺激计划,就可能出现经济复苏的“W”形震荡。这是因为,经济复苏的需求基础幷没有得到真正的扩大。组合政策则可以持续扩大需求基础,为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创造一个需求不断旺盛的市场。这不仅能够弥补出口增长率下降带来的过剩产能,而且会创造更大的需求,幷实现中国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 

  文章最后说,中国经济仍处在高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如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将长期支撑经济的平稳和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传播严谨的乐观主义,而不是简单地将中国的经济复苏路径归结为“W”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