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找准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着力点

http://www.CRNTT.com   2015-08-17 07:01:11  


中国制造业始终坚持稳步发展,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评社北京8月17日电/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十二五”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中国制造业始终坚持稳步发展,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较短时间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上海证券报发表特约撰稿人梁达文章分析,1。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近1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9%。2013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2014年,中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

  近10多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从国内看,建国60多年来,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2014年的35.9%,增加了1倍多,促进中国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

  从国际对比来看,199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中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主要产品产量位次不断前移。如粗钢、煤、水泥产量分别由1978年位居世界第五、第三、第四,现在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07年粗钢产量已占世界钢产量的1/3多,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8%以上,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超过45%以上。原油由1978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发电量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一位。

  3。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部分关键领域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社会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8318亿元,比2008年增长2.7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08年的0.6%增加到2013年的0.8%。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拥有科技机构5.2万个,比2008年增加了1.87倍;规模以上企业共申请专利53万件,是2008年的3.4倍。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创新要素在总量上逐步接近世界前列,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产业总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正在由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转型。2014年,中国全社会R&D 经费投入13312亿元,占GDP比重达2.1%,是2008年4616亿元的2.9倍;按照汇率计算,中国R&D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

  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围绕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这一主线,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大技术改造和提升工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取得积极成效。

  一方面,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智能制造、高速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超过10%,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29.5%,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占海外市场的份额达到40%,国产品牌智能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电力、煤炭、炼铁、炼钢等21个行业均完成了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国共淘汰电力落后产能544万千瓦、煤炭14578万吨、炼铁618万吨、炼钢884万吨。制造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制造业内部结构也逐渐优化,先进产能比重持续上升,低端落后产能不断淘汰。按照目前标准,中国低端落后产能已经基本淘汰完毕。

  5。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工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转型升级的总要求,推动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一是企业兼并重组效果逐步显现,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2014年6月,中国汽车销量前十名的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达90%,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2013年水泥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37.8%,较2010年提高了12.7个百分点;平板玻璃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53.5%;电解铝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68%。二是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2014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4%和10.6%,分别高于东部地区0.8和3个百分点。

  离制造强国尚有一定差距

  文章认为,近几年来,随着制造业规模的扩张,中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但总体来看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未来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紧迫。

  1。缺乏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品牌企业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领军企业发展不足。企业在品牌设计、品牌建设和品牌维护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品牌化发展滞后。据统计,2014年,在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内地仅有29个品牌入选,远低于美国、法国和日本。第三,标准体系整体水平不高。

  据统计,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比不到0.5%,标准更新速度缓慢,“标龄”高出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1倍以上。同时,中国行业领军企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大国地位也不相称。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4.3万家,工业增加值达到21.1万亿元,居全球第一,但中国内地进入“世界500强”的工业企业仅36家,领军企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制造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显着成就,专利申请数量大幅上升,2014年中国授权的发明专利共计23.3万件,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量的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基本都依赖进口。例如,2013年,中国80%的芯片都依赖进口,进口总额达到了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5%,进口额超过了原油,是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活动不够活跃,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是缺乏重大突破性、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中国基础研究比例不足5%,仅仅是发达国家比例的1/4。原隶属于各工业部门的院所改制为企业之后,更多的资金、人力和管理开始从共性技术领域转到应用技术和商业化领域,不再从事共性技术的研发,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弱化。

  同时,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拥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各自创新活动的目的严重分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

  3。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迅速形成生产力来实现规模扩张,依靠投资进行拉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工业发展尚缺乏统筹协调,区域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制造业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偏低,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水泥等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也开始出现产能利用不足。

  据统计,2014年中国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但是目前在建、拟建生产线仍有30-40条,新产能仍以10%的幅度递增。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停留在批发零售、运输仓储等低端服务领域,许多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向服务转型的程度和效果。在集群发展方面,部分传统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工业发展尚缺乏“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协调机制。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