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经济增速形势依旧乐观

http://www.CRNTT.com   2012-12-31 09:26:14  


中国经济还有很强进的后发优势尚未发挥出来,这种优势带动下的经济增长将持续很长时间。
  中评社北京12月31日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在此背景下,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内的不少机构或个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低增长期,增速会下降至6%甚至更低。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在于,中国当前的经济模式和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情况相同,但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形势长远来看依旧乐观。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发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钢文章如是说。

  文章表示,从经济角度来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按照名义汇率计算,有些年份日本人均GDP是高于美国的,而目前中国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左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的经济水平和整体实力与当年的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经济还有很强进的后发优势尚未发挥出来,这种优势带动下的经济增长将持续很长时间。国内二、三线城市和欧美发达国家城市之间差距悬殊,即便是最发达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美国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两年日渐突出的城市内涝问题,包括2012年北京暴雨事件,都可以看出即使是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其基础设施建设仅仅是完成了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城市化相关配套设施还远远不够。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提供新动力。

  全球经济危机波及中国,虽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影响,但也给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上了生动一课,强制性地迫使人们开始对国内产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中央强调我国下一步发展主要靠实体产业,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制造业,这一轮经济危机使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都认识到这个问题。

  这轮经济危机中,德国经济可谓一枝独秀。德国是所有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比例最低,制造业占比最高的国家,所以受到的冲击非常小。即便在危机中,德国经济也有不错的发展。而我国经济能够在这场危机中较快地走出来,实现快速恢复,也和国内厚重的制造业基础有关系。所以说,未来中国2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仍旧是制造业。

  提及大力发展工业,有人认为这将导致高污染、高能耗。就工业生产中的某一个环节而言的确如此,需要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废物、影响环境。但从长远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回顾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从人类农业文明以来,真正造成的且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并非是工业带来的,而恰恰是因为工业不发展造成的,比如黄土高原退化。

  这种不可逆转的破坏,往往是由于工业不发达所衍生的。人类要生存,只能采取粗暴、赤裸裸地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方式。工业发展之后,很多长期解决不了的生态问题得以解决。在南水北调的线路旁边,有西峡和淅川两个县,以前这两个县的生态环境完全一样,而且是水源保护地。但如今西峡县依旧青山绿水,宜川县却成了大片秃山。究其根源无非是因为西峡县的工业发展好,宜川县基本没有工业。

  近几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专家认为中国丧失了持续多年的人口红利。但这并非问题的全部,近十年来,底层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较快,但也仅限于低端劳动力、体力工作者,而包括硕士毕业生在内的知识阶层工资水平并没有太大改变。

  中国的比较优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讲比较优势基本上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其实在劳动要素的内部,也有所谓的比较优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具性价比的和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生产要素是低端劳动力。那时大学生和农民工的数量比例大概是在160。而现今的中国,这一比例约为15.5。

  现在中国在全球性价比最高的阶层是初级知识分子,有了由劳动素质变化带来的新的比较优势。不能单纯地抱怨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劳动力成本带来各种问题。因为旧有的优势消失的同时,形成了新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这是中国新一轮的人力资本红利。 


【 第1页 第2页 】